吴桥县行政地图

吴桥县概述

基本概况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南运河东岸。总面积603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桑园镇,邮编:061800。代码:130928。区号:0317。拼音:Wuqiao Xian。

地理位置

   吴桥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中部,位于河北省东南边缘,沧州地区南端。东与山东省宁津县、陵县毗连;南与山东省德州市为邻;西隔南运河与景县相望;北与东光县接壤。总面积582.9平方公里。
 全县位于东经116°19′—116°24′,北纬37°29′—37°47′之间。县城所在地桑园镇。位于东经116°22′,北纬37°37′。县境东西横距22公里,南北纵距34公里。县治桑园镇,西距省会石家庄市173公里,北距首都北京市253公里,东距宁津县界17公里,至宁津县城37公里,至陵县县城37公里。西至景县县城13公里,南至德州市界14公里,至德州市21公里。北至东光县界12公里,至东光县城32公里。
 吴桥地处冀鲁交通咽喉,县境位于京沪铁路和京福公路的东侧;桑(园)宁(津)公路横穿县境;南运河沿县境西侧纵贯南北,交通方便。

行政区划

   吴桥县辖5个镇、5个乡:桑园镇、铁城镇、于集镇、梁集镇、安陵镇、曹家洼乡、宋门乡、杨家寺乡、沟店铺乡、何庄乡。
 吴桥县境域变迁明以前,吴桥疆域无考。明清时代,据康熙版《吴桥县志》载:“县境东西宽40里,南北长70里。东至宁津县界25里,至县治50里。东南至山东陵县界30里,至县治70里。西南至山东德州界25里,至州治50里。西至景州界20里,至州治40里。北至东光县界40里,至县治70里。西北至河间府240里,至省城保定府420里,至京师640里。 当时,吴桥县境东起刘朝士庄(今属宁津县西塘乡),西至郑庄(今属景县又庙乡),南至阎王张庄(今属山东省陵县赵虎乡),北至五里杨庄(今属县内梁集镇),总面积674.2平方公里,为现在面积的1.16倍。 1941年6月,日伪吴桥县公署,将连镇运河以西南园子、戈普庄、东三里庄、西三里庄、后三里庄、五里庄、前七里庄、后七里庄,东宗庄、西宗庄、陆庄、前双庙、后双庙、小周庄、小王庄、董庄、郑庄、十王殿、李梅庄、施庄、十五里口、马庄、张家圈、王家浅等24个村,划归景县。 1946年2月,山东渤海行署一专署,恢复东光、吴桥、德县原建置。将原德县桑园镇划归吴桥县。原吴桥县连镇划归东光县。 1950年,吴桥县划归德州专区。将德州市以北曹庄一带划归吴桥县。 1952年11月,吴桥县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桑园及其以南村庄仍属德州市。 1953年11月,桑园镇、刘池、大兴、罗辛、小第八、大第八等八个村划归吴桥县。 1964年11月,河北、山东两省,以漳卫新河为界,左岸为河北省,右岸为山东省。将原吴桥县大赵、张螯、西塘三个公社的75个自然村划归宁津县;赵虎、赵寨、赵芙蓉、刘汉4个公社75个自然村划归陵县,将原宁津县道口公社的32个自然村划归吴桥县。
 
 吴桥县基本县情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交界处,地处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四大城市、一大港口(黄骅港)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京福公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一小时可以“上天”(距济南飞机场仅150公里),一小时可以“下海”(距黄骅港135公里),两小时可以进京(距北京300公里),是连接我国南北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交通要道。全县总面积603平方公里,辖5乡5镇1 个城区办事处、473个行政村、28万人口。
 吴桥是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悠悠运河古道,孕育了千年杂技文化,吴桥以民间杂技最兴盛、人才培养输出最多、群众基础最广泛、国内外影响最大,被公认为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世界杂技文化的摇篮。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1958年,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就有描写杂技表演的壁画。明朝万历年间,吴桥籍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回乡探亲,写下了《游南园记》,真实记载了当时表演“百戏”的盛况。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有2000多名吴桥杂技艺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世界杂技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吴桥杂技经过久远的历史传承,形成了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界绝无仅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基础广泛。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之说。全县47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杂技艺人,达到50户以上的杂技专业村就有110个。茶余饭后、劳动间隙处处可见一溜跟头、一溜顶演练杂技的场面。发展迅速。1992年与香港国旅投资1亿元合资兴建的吴桥杂技大世界集千年杂技艺术于一苑,具有神奇、绝妙、新颖、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被确和2008奥运旅游线路,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次;杂技教育产业日益兴起,到目前全县己发展各类杂技学校42家,在校学员1800余人,其中,吴桥杂技学校被文化部批准为国际少儿杂技艺术培训中心,己成功为6个国家培训了两批留学生;杂技演出产业蓬勃壮大,全县现有各类演出团体100余家,其中40人以上的76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年演出收入5000万元以上;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9届,成为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杂技艺术节、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三大赛场之一,被称为世界东方国际大赛场。随着杂技艺术的不断升温,带动了杂技魔术道具开发、旅游纪念品开发、餐饮、照相、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实现综合收入上亿元。
 吴桥是闻名全国的粮棉生产大县。吴桥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境内棉山粮海,林茂果香,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棉花百强县。特别是棉花生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常年植棉30万亩,单产皮棉70公斤以上,素有“银吴桥”之称;近年来,围绕发展棉花产业化,延伸棉花产业链条,新上棉花加工企业134家,年棉花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棉花产业已形成从种植、皮棉加工、榨油到纺纱、织布、棉副产品加工链条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棉花生产加工集散地。
 吴桥是发展中的工业新县。全县现有工业企业417家,主要涉及机械、化工、铸造、五金工具、服装、食品、抽纱、地毯、造纸、建材、油棉加工等11大类,静电复印墨粉、海泡石电缆管、导热油炉、抽纱制品、五金工具等一批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吴桥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建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东起京沪高速公路,西至京杭大运河,总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已开发建成4.11平方公里,今年新入区的企业达到13家。
 围绕打造杂技文化旅游名城,我们大力实施了“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环境立县”三大战略,全力推进“一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镇(桑园镇、铁城镇)、三大产业(杂技旅游、棉花、林果蔬菜)”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吴桥大地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吴桥县历史沿革据清康熙版《吴桥县志》载:“陶唐时治水分九州,邑当衮州之分”。在奴隶社会时期,黄河流域分九州,吴桥属衮州。
 春秋战国时,吴桥县地属齐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齐,置齐郡,今县地属齐郡。
 西汉初,在今县地置安县、重平县。安县故城在今水波乡窑厂店,重平县故成在今铁城镇南三十里。安县属青州平原郡,重平县属幽州渤海郡。
 东汉时废安县,今县地为 县,属州渤海郡;三国时为魏地,今县地仍为 县,属幽州渤海郡。
 西晋泰始元年(265),在安县故址置东安陵县(因区分于扶风之安陵县,故加“东”字),后,晋室东迁,县地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燕所属。至北魏天赐五年(408),改东安陵县为安陵县,属冀州渤海郡。
 隋开皇六年(586),析东光县之东廊城置安陵县。开皇十六年(596),析安德县(故址在今山东省陵县)置将陵县(故址在今陵县赵寨镇)。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
 大业二年(606),析东光县之宣府镇得置安陵县。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安陵县属观州(今景县);将陵县属德州。
 隋末,河北窦建德起义,占据此地,国号“夏”,后为唐灭。
 唐开德四年(621),析东光县之宣府镇复置安陵县。时县地分属安陵县与将陵县。安陵县属观州(今景县),将陵县属德州。
 贞观十七年(643)安陵县划属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县治徙白社桥(故址今景县安陵镇)。
 宋景祜元年(1043),将陵县析长河镇,置长河县(故址今山东陵县境内),属永静军(今景州)。景祜二年(1035),废安陵县,并入将陵县,靖康二年,宋室南迁,县地属金。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将陵县之吴桥镇,置吴桥县(址今铁城镇)属河北路景州。
 元设行中书省,吴桥县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河间路景州。
 明洪武元年(1386),吴桥县隶属京师河间府景州。
 清沿明制,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
 民国元年(1912),吴桥县属直隶省河间府。1913年,撤销府级建置,隶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属属津道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吴桥县为河北省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