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行政地图

武陵区概述

基本概况

武陵区总面积297.4平方千米。2004年底,全区总人口408359人;德山人口78244人。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415000。代码:430702。区号:0736。拼音:Wuling Qu。

位于湘西北的常德武陵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又是镶嵌在洞庭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迄今已有2280余年的历史,史称张若城。这里既是古代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上溯黔东,下达苏皖的运输要道,“左包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素有“荆楚唇齿”、“滇黔咽喉”之称,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开发西南的门户,又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然地理

武陵区大部分位于常德市区,地形以丘陵平地为主。
  西部的河洑山为境内唯一大型山区。
  河洑山
  河洑山位于沅江北岸,紧靠常德城区,在郁郁葱葱的河洑山脚下。有座古朴风情的小镇。相传这里两千多年前便已为市,以前叫平山后叫河洑山。解放初期正式建成河洑镇,如今只要你来到河洑镇便可看到,在的脚下高楼厂房掩映在绿荫之中,集市车水马龙,到处呈现着一副繁荣兴旺的景象。
  河洑山武陵山之余脉,为自桃源高吾山延伸而来,有十里之长。古木参天,山势回还,乃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常德抗日会战的主战场。山最高处名为美女峰,山峰奇秀,瑰丽多姿。民国年间,在山上太和观居住的杨道人,曾书写一联,将河洑山八景嵌入联中:“凿看卓刀泉,遥望五溪,戏出野鹿含明月;解渴崔婆井,高歌土凸,闻放犀牛逐白云。”联中八景,尤以卓刀泉、崔婆井、犀牛口、白云洞等景观流传甚广,人人皆知。

历史沿革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常德市东北六十华里)、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潕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大庸、桑植县地)” 。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经济概况

武陵区工业发展历史较早,在计划经济时代,武陵区以轻纺、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就较为发达。进入市场经济后,武陵工业经过了一段改革、调整、再发展的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机电工业和塑料制品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企业群体。同时,为了加快武陵区工业发展步伐,给企业、项目提供承载平台和发展空间,区委、区政府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实行“一区带二园”发展战略。一区即工业新区,是区本级重点发展的核心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00亩;二园即武陵工业东园和西园,由各乡镇工业园和工业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整合组成,各规划土地3000亩。一区二园产业分布合理,功能分区明显,实行资源共享、整体联动、优势互补。 区内有中央属、省属、市属、区属、民营大小企业2,000家,拥有机械、电子、冶炼、造船、造车、纺织、印染、化工、医药、制革、塑料、酿酒、卷烟、造纸、印刷、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行政区划

位于湖南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处洞庭湖西部。

Wuling Qu
430702
415000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陵区辖6个街道、2个镇、6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