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行政地图

无为县概述

区域概况 

  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邮编:238300。代码:341422。区号:0565。拼音:Wuwei Xian。

地理位置
 
  无为县地处皖中,属巢湖市管辖,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肥市百余公里,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她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环绕东南,皖赣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两座大桥为无为插上了腾飞的双翼,筹建中的江北高速、庐铜铁路、无为长江大桥将再添一道绚丽的彩虹。
 
  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富饶的土地下还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自然风光更是引人入胜,锦绣溪妩媚典雅,竹丝湖烟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华云蒸霞蔚,天井山白鹭翔集,处处风光无限,时时景色宜人。
 
行政区划
 
  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42万(2007年),邮政编码238300,县人民政府驻无城镇,辖19个镇、4个乡。
 
  19个镇:无城镇、汤沟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蜀山镇、牛埠镇、开城镇、严桥镇、二坝镇、襄安镇、高沟镇、姚沟镇、红庙镇、赫店镇、泉塘镇、福渡镇、刘渡镇、泥汊镇。
  4个乡:昆山乡、洪巷乡、十里墩乡、鹤毛乡。
 
 
建制沿革
 
  无为县历史悠久,无为县名“始于城口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春秋战国时,无为县境属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居巢县。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属淮南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属庐江国居巢、临湖、襄安县。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罢庐江国为庐江郡。东汉初平四年(193)属庐江郡居巢、襄安县。三国时属吴庐江郡濡须。晋太康元年(280)属庐江群居巢、临湖、襄安县。咸和四年(329)属豫州。太元(376-396)中,在县境西北侨置扶阳县。南朝时,梁太清元年(547)属南谯郡蕲。隋开皇元年(581)属庐州襄安县,县治在今巢湖市区东北2.5公里处。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县地置巢州,又在县境西北置开城、扶阳县。七年(624)废开城、扶阳县,改巢州为巢县,无为镇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无为军,领巢县、庐江二县。熙宁三年(1070)析巢、庐江二县地置无为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无为军为无为路,属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为无为州,领无为、庐江、巢县三县。
 
  明洪武元年(1368)无为州领巢县1县,属中书省。不久复属庐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无为州不领巢县,与合肥、舒城、庐江、巢县同属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4 月,改无为州为无为县,仍属庐州府。民国3年6 月属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7年7月属第五专署,10月属第三专署。民国29年4 月属第一专署 。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无为建立组织,从此,无为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无为县委组建苏维埃政权,领导无为县人民举行“六洲暴动”,揭开了无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使无为发展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全县计有无为、临江、湖东、无南等4 个县行政区和1 个准县级的江流行政办事处,隶属皖江行政公署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无为全境仍按照抗战时期区划一分为四,共辖21个区(镇),隶属皖西第四专员公署。此期,全县人民掀起“支前参战”热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无为泥汊江岸发出,以其辉煌业绩载入史册。1949年7月,无为全境的4 个县级行政区正式合并,成立统一的无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无为县始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1 月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65年7月复属巢湖专区,2000年隶属新设立的巢湖市。
 
经济概况
  全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3个乡镇。2006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98.4亿元,财政收入7.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综合实力连续6年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2005年名列全省综合第三、动态第一。2007年1-2月份,全县共完成财政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亿元,增长47.2%。
 
  社会事业
  无为特种电缆基地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20家、16项,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省级示范中学2家,市级示范中学3家,国家级教师培训学校1家。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医疗和卫生防疫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5.1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米公祠一期修复工程竣工,县档案馆藏量跃居全省县级第一位。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荣获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称号。2006年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8861元、3302元。
 
  县镇建设
  一是加快无城建设。坚持“扩张新区、改造老城、完善功能、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加快无城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新区开发上,按照城市“中心北移“的规划要求,2001年,县委、县政府机关退出县城中心的“黄金地段”,在新区新建了办公大楼,将旧址用于商业开发。围绕新区的发展,先后新建金塔路、凤河路等多条城区主干道,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20万人。在旧城改造上,着力完善配套功能,提高城市品味。人民广场、农文化广场、状元桥一大批重点市政工程相继竣工,污水处理、长江引水、管道天然气等配套工程相继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投资3000多万元,按照规划逐段建设环城河景区,使之成为环绕无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是加强道路交通建设。举全县之力抓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对外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先后建成了通江大道、二军路、高新大道等骨干交通工程。特别是高新大道的建成通车,使无城至高沟的工业走廊初显趋形。在抓好骨干公路的同时,不断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利用省“村村通”试点县的机遇,两年建设乡村公路344公里。
 
  工业概况
  一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27家,其中华菱、华海两家企业突破10亿元,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16家, 17家企业跻身2005年度全省中小企业100强。
 
  二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全县已形成电线电缆、羽毛加工、医药及医用品、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同时,随着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上海华谊集团安徽化工园区、二坝船舶工业园的建成,化工、造船又将成为工业支柱。2006年,主导产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5%,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三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招商引资、“凤还巢”、企业增资扩模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全县工业投入保持强劲增势。2006年,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1亿元,增长1.02倍。
 
  四是民营主体不断巩固。截至2006年末,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710家,注册资本64.1亿元。200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和上交税金分别达53.2亿元、5.3亿元,占全县总量的54%和71%。14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200强,3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纳税100强。
 
  物产资源
  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各种资源丰富。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铁、铀、铅、锌、石灰岩、陶土、粘土、矿泉水、石英砂、萤石、明矾石、花岗石、硬石膏、方解石、江砂等;其中煤炭储量7000多万吨,石油储量2亿吨以上,天然气350亿立方米以上,铜200万吨,铁1000万吨,硬石膏2亿吨以上。目前已开采的11种,待开采的7种。矿业开发是我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矿产资源遍布全县各个乡镇,集中分布于昆山、牛埠、鹤毛、蜀山、太平等13个乡镇。全县共有持证矿山129个,其中煤矿29个,铜矿3个,矿泉水厂1个,石灰岩开采及加工矿山企业50个,轮立窑厂45个,陶土矿1个。全县矿业从业人数近万人,年总产值达亿元,年利润千万元以上。
 
  农林土特产品主要有:荸荠、田藕、席草、中华绒螯蟹、河蟹、甲鱼、鹅、鸭等。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珍珠、无为板鸭、无为纱灯等更是全国闻名。荸荠和田藕是无为传统农产品,是我省重要生产基地。近来通过本县兴办的天泉食品公司和华康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后外销和出口,深受客户欢迎。席草系由江浙引进种植,经过4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席草重点产地之一,襄安镇为席草集散地。水产品中,长江三鲜、中华绒螯蟹、河蟹、甲鱼等产于长江和四通八达的内河,因其品味高、产量少而闻名各地。无为板鸭以色泽金黄,油而不腻,味美??放以后,全县数万劳务人员外出加工销售无为板鸭,销路很好。剔墨纱灯是无为县闻名的传统工艺品,清康熙年间由无为人蔡静首创,慈禧60大寿时,派人专至无为征选纱灯,万寿节时挂在大厅,“玲珑精巧”。解放后,国庆10周年时,无为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给大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产业现状
  无为历史上是个传统农业大县,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质量较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无为县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县经济的轻型升级。
 
  近年来, 无为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布局区域化。全县已基本建成沿江内圩40万亩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区60万亩水稻,沿江洲地20万亩蔬菜,西南圩畈区15万亩水生经济作物,沿堤与丘岗地区千万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网地区20万亩特种水产等六大区域化生产优势产业带,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成为国家和全省优势产业带重点开发产业。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全县已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个;认证13个省级、1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数量位居省、市前列。2005年,我县被授予“全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称号。农业经营产业化。依托露仙、光明等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各类粮棉油加工企业100多家。目前,全县共拥有5家省级、21家市级、32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出口创汇1600多万美元,带动农民近10万户。
 
  改革步伐
  无为改革似火,开放如潮。八方人气在这里聚集,上新项目、搭新载体、造新氛围、创新效益,在率先中当先,在争强中为强。全面贯彻东向战略部署,打造沿江经济带,实施工业强县、沿江开发、外向带动、城镇辐射、项目拉动“五大战略”,发展民营、园区、劳务、资源、配套“五个经济”,狠抓化工、电线电缆、医药、船舶制造、羽毛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八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在皖中率先崛起的宏伟目标和美好画卷正在变为现实。
  无为县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全市率先实行《涉企收费明白卡》制度。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乡镇企业全部完成改制,供销系统顺利完成6家企业改制,依法解除劳动关系1249人;粮食系统在全省率先完成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分流4719人。全面启动农村综合改革,全县乡镇由31个减少到23个,机关在编人员由829名减少到633名,清退自聘人员501人。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46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81人。全面启动工伤保险和民营企业参保扩面工作,提高了城镇低保和农村特困对象补助标准。加快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中心的扶贫开发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500万元。认真落实《信访条例》,扎实开展“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妥善处理了一些突出信访问题。大力开展“平安无为”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
 
  无为大地今有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无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无为。无为在走向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放的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