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行政地图

曹县概述

县人民政府驻曹城镇,邮编:274400。代码:371721。区号:0530。拼音:Cao Xian。

【地理位置】曹县 县名,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菏泽辖区,地处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是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桥头堡和承接带。全县总面积1966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辖25处乡镇菏泽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17个建制镇、8个乡,1179个行政村, 2759个自然村,总人口146万。 县人民政府驻曹城镇
 
 
 
 【交通发展】 曹县交通便利,105 、220国道和十二条省干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距日东(日照-东明)高速公路35公里,连霍高速公路35公里。境内济郑、德商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南临陇海铁路,北靠新石亚欧大陆桥,京九铁路纵贯全境。县城距离商丘铁路枢纽和菏泽铁路枢纽均为50公里.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90公里,距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270公里,目前,全县共有通车里程2233.79公里,其中,国道两条,即105、220国道,总里程为29.1公里;省道5条,即临商路、聊商路、枣曹路、刘民路、庄青路等,总里程为186.3公里;县乡公路10条,即许单路(63公里)、古南路(42.19公里)、曹梁路(35公里)、岗韩路(18.5公里)、前汪楼----庄寨(24.6公里)、闫青路(17.6公里)、德商路----孙老家(12.3公里)、临商路----韩集(18.4公里)、曹郭路(15.4公里)、韩集----定黄路(7.5公里),总里程254.49公里;乡村路400余条,总里程1763.9公里。
 
 
 
 
 【历史沿革】
 曹县古称北亳,后称磐石镇,建县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解放初期由曹县、复程县、齐滨县三县合并而成。公元前1700年,商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治水英雄大禹、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古朝鲜第一个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学家氾胜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等一批叱诧风云的帝王将相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现存的古遗址有10多处约20万平方米,自然形成星罗棋布的地下历史博物馆,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商都文化开发已列入山东省“三山、两圣、一半岛”总体规划,汤王墓、伊尹庙、箕子墓正在开发修复中。曹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都在这里战斗过。曹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举重之乡”的美称,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亚洲举重冠军马文广,著名举重教练马文辉,书画名家李荣海、张剑萍等都是曹县人。
 
 
 
 1988年11月24日,撤销城郊、侯集、青固集、魏湾、孙老家、阎店楼、梁堤头、普连集、韩集、庄寨10个区;撤销东李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曹城镇、侯集镇、孙老家镇和王集乡;撤销温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曹城镇、普连集镇和莘冢集乡;撤销王吕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魏湾镇、倪集乡和郑庄乡;撤销刘岗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韩集镇和桃源乡;撤销王庄寨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普连集镇、青岗集乡和莘冢集乡;撤销秦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古营集乡和安仁集乡;撤销孟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苏集镇;撤销袁辛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龚楼乡和安蔡楼乡;撤销红庙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苏集镇和龚楼乡;撤销祝口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梁堤头镇;撤销北青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郑庄乡和邵庄乡;撤销魏庄寨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郑庄乡和大集乡;撤销火神台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安蔡楼乡、仵楼乡和大集乡;撤销望鲁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安蔡楼乡和仵楼乡;撤销仲堤圈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朱洪庙乡和邵庄乡;撤销刘尚玉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魏湾镇、楼庄乡和常乐集乡;撤销西田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砖庙镇、魏湾镇和常乐集乡;撤销白茅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庄寨镇、桃源集乡和大寨集乡。
 
 1996年12月29日,撤销古营集乡、桃源集乡,设立古营集镇、桃源集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1999年12月22日,撤销邵庄乡,设立邵庄镇(鲁政函民字[1999]37号)。
 2000年6月21日,撤销安蔡楼乡,设立安蔡楼镇(鲁政函民字[2000]50号)。
 2000年,曹县辖16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335422人,各乡镇人口: 曹城镇 127500 庄寨镇 56329 桃源集镇 41351 韩集镇 43437 砖庙镇 32749 古营集镇 46211 普连集镇 52901 魏湾镇 60535 侯集回族镇 36304 苏集镇 44594 孙老家镇 45025 阎店楼镇 51557 邵庄镇 49783 青堌集镇 51535 梁堤头镇 39173 安蔡楼镇 53843 申楼乡 25498 青岗集乡 33601 常乐集乡 39884 大寨集乡 19811 莘冢集乡 30441 安仁集乡 26670 倪集乡 44561 楼庄乡 31800 王集乡 31155 郑庄乡 55027 龚楼乡 29604 大集乡 37552 朱洪庙乡 30523 南李集乡 33305 仵楼乡 33163 。
 
 2001年,曹县辖16个镇、9个乡:曹城镇、砖庙镇、韩集镇、桃源集镇、庄寨镇、位湾镇、邵庄镇、梁堤头镇、阎店楼镇、安蔡楼镇、青固集镇、苏集镇、普连集镇、古营集镇、孙老家镇、侯集回族镇、王集乡、郑庄乡、倪集乡、大义集乡、楼庄乡、常乐集乡、朱兴庙乡、仵楼乡、青岗集乡。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曹县撤销王集乡,设立王集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辖17个镇、8个乡。
 
 
 
 
 【自然资源】 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过境,留下三条故道,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 共有157万亩耕地,黄河故道区正处于开发阶段,待整理的土地就有30万亩,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有实现“土地占补平衡”的比较优势。水资源 曹县是黄河水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黄河水通过引黄工程进入南部的太行堤水库后直接入城。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自66米降至45米,有杨河、东鱼河、东鱼河南支、定新河、曹北河、新冲小河、白花河、太行堤河、团结河、胜利河、黄白河、引黄干线、贺李河等较大河流,均为淮河水系。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人均占有量40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47倍;亩均水资源总量293.3立方米,在北方属丰水地区。工业用水1.1元/m3。其它资源 曹县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劳动力资源 曹县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全县农村劳动力数达60万人,其中一半为富余劳动力,具有勤劳、朴实、能干的特点。仅18—30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完全劳动力就超过15万人,多数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具有较高素质。 农业资源 曹县农业资源丰富,曹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建国后累年平均气温大于0°c活动积温为5200度,日照时数2640小时,无霜期212天,降水量708毫米。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豆、芦笋、杞条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菜篮子工程生产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芦笋生产第一县。 2007年4月16日—19日,由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曹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在曹县成功举办。 林业资源 曹县是全国最适宜植树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达标县、京九绿化示范县、淮太流域造林项目示范县、沙化治理先进县,是全省桐木制品、杨木制品、柳编制品出口第一县,2004年6月,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柳编之乡”称号。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5万亩,农田林网176万亩,农桐间作40万亩,杞条8万亩,名特优果园7万亩,林木蓄积量289万立方,林木覆盖率达到28.8%。年育苗1.5万亩,年采伐桐木4万立方,速生杨5万立方,年产杞条12万吨,年产果品1.5亿公斤。 畜牧资源 曹县是全国农区畜牧生产先进县、全国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秸杆养牛十佳示范县,获得了养牛总量、秸秆养牛、良种牛育种三个全国农区县第一,也是全国首次规模化克隆牛实验基地。鲁西黄牛、青山羊是全国有名的畜牧品种,牛羊皮张质地细腻,便于分割。 农业资源 曹县农业资源丰富,曹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建国后累年平均气温大于0°c活动积温为5200度,日照时数2640小时,无霜期212天,降水量708毫米。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豆、芦笋、杞条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菜篮子工程生产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芦笋生产第一县。 林业资源 曹县是全国最适宜植树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达标县、京九绿化示范县、淮太流域造林项目示范县、沙化治理先进县,是全省桐木制品、杨木制品、柳编制品出口第一县,2004年6月,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柳编之乡”称号。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5万亩,农田林网176万亩,农桐间作40万亩,杞条8万亩,名特优果园7万亩,林木蓄积量289万立方,林木覆盖率达到28.8%。年育苗1.5万亩,年采伐桐木4万立方,速生杨5万立方,年产杞条12万吨,年产果品1.5亿公斤。 畜牧资源 曹县是全国农区畜牧生产先进县、全国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秸杆养牛十佳示范县,获得了养牛总量、秸秆养牛、良种牛育种三个全国农区县第一,也是全国首次规模化克隆牛实验基地。鲁西黄牛、青山羊是全国有名的畜牧品种,牛羊皮张质地细腻,便于分割。
 
 
 
 
 【教育概括】 曹县现有国办学校559处,在职教工10819人,离退休教职工3543人,教学班4543个,在校生193435名。 ①县管学校11处(县一中、二中、三中、五中、八中、三职高、梁职高、进修学校、实验中学、聋哑学校);在职教工1579人,离退休教职工285人;高中282个班,19684名学生;初中156个班,11416名学生;特教10个班,99名学生。 ②乡镇中心学校25处,在职教职工6788人,离退休人员3007人;辖小学500处,3463个班,114965名学生。 ③乡镇中学48处,在职教职工2452人,离退休251人,共有632个班,41271名学生。 曹县现有批准的民办学校32处, 其中,高完中7处,初中13处,小学17处,教职工1300名,在校生4.8万名。
 
 
 
 
 【医疗卫生】 曹县共有医疗机构35处,其中县直单位9处,包括:县院、中医院、县立医院、公费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卫生职工中专。乡镇卫生院26处:其中中心卫生院10处,一般卫生院16处。全县共有卫生工作人员3448人,其中县直1550人,占45%,乡镇1898人,占55%,共有离退休人员462人,其中离休10人,退休452人。全县有村卫生室980 处,乡村医生1682 人。2004年底,26处乡镇卫生院共有业务用房5.65万平方米,占据门诊楼12座,病房楼4座,拥有固定资2618万元,其中设备资产248万元,拥有CT一台,各种型号X光机40台、B超39部、心电图机47台,救护车18辆,开放床位985张,其中中心卫生院513张,一般卫生院472张。在乡镇卫生院中,77%的科室设备较为齐全,3.8%能开展上腹部手术,61.5%能开展下腹部手术,100%能开展正常分娩,38.5%能处理难产,90%能开展中医药治疗。
 
 
 
 【行政区划】
 曹县辖17个镇、8个乡:曹城镇、庄寨镇、普连集镇、青固集镇、桃源集镇、韩集镇、砖庙镇、古营集镇、位湾镇、侯集回族镇、苏集镇、孙老家镇、阎店楼镇、梁堤头镇、安蔡楼镇、邵庄镇、王集镇、青岗集乡、常乐集乡、倪集乡、楼庄乡、郑庄乡、大集乡、朱洪庙乡、仵楼乡。
 
 
 【居民习俗】 建造区内传统的民房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别。院墙、屋墙一般用土建造,其方法有多种:一是板筑,流行有数千年,用木板夹出空间,其中填湿土,用脚踏实,再用特制的木板打实、打光,边踏边打,俗称“打墙”。二是垛墙,就地取土和泥垒墙,黄河滩区居民多用此法。三是土坯墙,将加麦秸和好的泥置于木框(称坯模子)中,把泥滩匀、压实、润平,然后提起模子,干后垒墙。砖,因造价较高,从前只有富户造砖墙。较富居民只用于泥墙的根基处一米高左右。 从前,区内建房都用木梁、木檩。一般家庭多用高粱秸杆、麦秸覆盖房顶,上面再涂一层泥,以防漏雨。只有富人家才盖瓦房。 脊兽又称吻兽,有龙头、鸽子、麒麟、公鸡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是菏泽地区的一种建筑习俗。 进入80年代,民居建筑多采用石料、砖料、钢材、水泥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为之一变。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当房基地选中之后,建房、开工择吉日,俗称看日子。定下时间后,分别请瓦匠掌尺人丈量,请人挖地基打夯,俗称“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认为不唱夯歌后世出哑巴。上梁那一天,什么时辰上梁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诉“主家”(房主)。时辰的选择,各地不同,一般都选在正午时分,上梁时间一经确定,房主即准备酒菜,购买鞭炮。当梁稳稳当当安安全全地安装完毕后,燃放鞭炮,庆贺上梁成功。俗谚曰“上梁的酒,古来有”。当天中午,房主、亲朋、匠人、帮工相聚在新房旁欢饮上梁酒。 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院落布局分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 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但黄河滩上的台房虽无院墙,一户一台,界限还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 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 “簸箕叉”,有正房、厢房而无南屋。 菏泽区内从前很少楼房,民居多为平房。因建筑材料不同,特别是屋顶材料不同,又有草房、瓦房,土棚之别。按在院落中的不同位置和其他特殊功用区分:一是北屋,又称正房、堂屋,是四合院、“簸箕叉”中座北朝南的一幢,是一户人家的主要起居屋。二是厢房,又称“配房”,建在正房之两侧,东厢不宜居住,谚曰:“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东厢多作储存室或厨屋。三是耳房,屋宇式大门,门洞旁的一小间名为耳房,旧时大户人家往往安排长工住在这间屋里兼作门卫,所以也称门屋子。 区内,对房基的选择比较重视。房屋的向口,大部分地方忌正南正北“子午向”(因为庙宇皆“子午向”),正房多取东南或西南向。通常认为新房低于邻居对自家不利,高于邻居,习称“欺邻”,一般前不高于后,左不高于右,所以一般接山房屋,房高相同。有的居民因不遵守这一不成文的规则,常发生邻里纠纷。有的房低于邻居时,通常在自家房顶上安装一个小房子模型,以示房顶加高。 建房中的禁忌:如忌“门窗不对”(南北屋门窗必对),忌偏房比正房高,忌院门对正门,忌院门与南房窗对正房窗,谚曰“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最后迁入新居也要择吉日,亲友多携礼来贺。尤其年轻人搬家后,多备烟酒招待亲朋,首先来贺的必定是岳父母,俗谓之“温锅”。
 
 
 
 
 【家族习俗】 古代,境内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五服”,即“斩、齐、大功、小功、缌麻”,以此确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亲系统,以不出“五服”论亲族远近,“五服”之内称“本家”,然后推而及之于同宗同姓。 菏泽区内有夫妇一代家庭、双亲子女两代家庭、祖孙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类型。传统观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业大、人多财多”,所以旧时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家庭较多。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平等的要求,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大家庭愈来愈少,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发展,双亲子女两代家庭占大部分。 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各县大体相同,但书面、口语、对人、当面又有许多不同,举要如下: 子女对父母称双亲、二老、老人家、爹、达达、娘、爸、妈等;书面或对人称家父、家母、老爷子、老太太等。 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分别称爷爷、老爷爷、老老爷爷或太老爷爷。对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分别称奶奶、老奶奶、老老奶奶或太老奶奶。 父之兄弟,书面称伯父、叔父,当面称大爷、大爹(二爹、三爹)、叔叔(二叔、三叔)等。伯、叔之妻称伯母、大娘、大妈(二大娘、三大娘)、婶(二娘、三娘)等。 父之姐妹,书面称姑妈,当面称姑姑(二姑、三姑)、妈妈(mámá)等。 母之兄弟,书面称舅父,当面称舅,称舅的配偶为妗子;母之姐妹,书面称姨妈,当面称姨。对其配偶称姨夫。 夫称妻,为贤内、贱内、内人、老婆、家里、对象、爱人、内当家、孩他娘或直呼其名。称妻之父母为岳父、岳母、大爷、大娘等,80年代,也有称爸妈的。 妻称夫为男人、外头、当家的、那一口子、丈夫、爱人、孩他爹或直呼其名。对夫之父母,背后称公公、婆婆,当面称爹、娘等。 80年代,菏泽市、曹县两地,夫之弟、妹对兄之配偶称谓有所变化,即由嫂、嫂子改称姐。 对于家务,又称家事、家政,习称过日子。家务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又名户主、当家的、掌柜的,在旧时一般是男性壮年,在大家族中,往往是长房长支的壮年男子。在旧时代的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对内维持家族秩序,对外代表家族全权处理事务,是旧制度下家庭的支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俗语,故而,才将家长以外的家庭成员统称为“家眷”或“家属”。 旧时,家务琐事的具体管理者、家务习俗的主要传播者是家庭主妇,又称内当家、内掌柜、管家婆,一般是家长的妻子,即由“多年媳妇”熬成的“婆”。家务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即有俗语“整年围着锅台转”。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位逐步提高,专制的家长制也渐渐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家产,俗称家财、家私、家当,主要掌握在家长手中。从前,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女儿一般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
 
 
 
 
 【社区习俗】 村落境内村落的构成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户一家定居,后来发展成大家族,再分许多户,终于成为一个村落。如菏泽市的刘善人庄、张庄、大王庄、胡集、张湾;定陶的牛屯、白屯、魏湾;梁山县的乔那里、孔那里、路那里、周楼、肖楼、马叉河、李叉河;单县的孙老家、高老家、郭村等。这种村落的宗族观念极强。 亲族联合体村落:这是由姻亲关系联合起来的几大家族村落,名为钱王楼、岳程庄、马王庄、赵王楼的村落,往往就属于这一类型。 杂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无亲族关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镇、要道等谋生门路较多的地方。 互助邻里互助,是代代相传的惯俗,涉及许多方面: 在菏泽境内,一家有婚、丧事,村中人都来帮助。从前,谁家有女出嫁,亲戚邻里各送麦面若干,说是给闺女做体己干粮,名为“送面”。贫寒之??改为送鸡蛋、送钱、布料。一家结婚娶媳妇,亲戚和村人或多或少,总以红纸相裹,送一点钱,乡人称作人情份子,这是经济上的相助。到娶亲之日,俗称办喜事,村人不呼自至,纷纷前来帮忙,最后,只不过是吃杯喜酒而已。 遇有丧事,从病故到下葬,前前后后都有人相帮。有的村庄还有“一家有丧事、全村都盖锅”的习俗。 现在,婚丧事相助的风俗仍在城乡流行,有些地方,继承当中又有发展。 修房盖屋中,包括备料当中的伐木、采石、运沙、运土、运砖瓦,开工后和泥、挑水、递料等,都是靠亲邻“帮工”来做的。 生产劳动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协作习俗,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如几家几户联合、一家有役畜、一家有车或有大农具,合在一起互相使用。事实上,从自身的生活着想,这种互助实不可免,很少有人不参与这种活动。
 
 
 
 
 【饮食习俗】 境内吃晚饭曰喝汤。旧时,贫富生活差异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红薯、为主粮,吃混合面;穷人常年吃不上纯粮食,尤其青黄不接时,以糠菜度日,因此有“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说法。 建国初期,多数群众常年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1976年以前,以玉米面饼子、地瓜干面窝窝为主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面馍成为城乡人民的主食。对饮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惯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为主。大部分农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点钟进早餐,下午二三点吃午饭,傍晚只喝汤吃剩余食物,曰喝汤,不太注重晚饭。在单县等少数地方,在秋收以后春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日两餐,俗称“两顿饭”。1980年以后,渐重晚饭,但仍称喝汤。 菏泽地区现在通行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 主要蔬菜有萝卜、白菜、菠菜、韭菜、土豆、黄瓜、豆芽、芹菜、茄子、辣椒等。随着塑料大棚的出现,县城和一些大集镇的市场一年四季不断新鲜蔬菜。鱼、肉、禽、蛋、油的消费日益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婚嫁喜庆,宴席讲究色、味、形、器、营养价值等。80年代,宴席档次升级,每席上菜有10个、12个、16个、24个不等。 旧时区内群众有聚众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都端着饭菜就近聚到一块去吃,夏季多在树荫下,冬季多在向阳处。一边吃饭一边谈论,话题没有中心、没有目的,较多的是谈论生产,也谈外地及当地新闻,有时也品评人物。建国后此风尚存。
 
 
 
 
 【曹县小吃】 牛肉烧香曹州城 “曹县烧牛肉”是久负盛名的曹州名吃,该牛肉着色红润鲜亮,肉质细嫩,多食不腻,热食可切块,冷食切成薄片,透香无比,引人食欲,生产历史可追宋代末期。 “曹县烧牛肉”首选鲁西南大黄牛为原料,因选肉严格,工艺繁多,调料多样,制作精细,其工艺流程外人鲜闻。水煎包 “水煎包”是鲁西南名吃之一,各县市均有从事此业者,生意甚好,很受当地居民及旅游者的欢迎。其形状如柿饼,上下有呈金黄香脆的纸状面片,外酥里鲜,口感甚佳。因其馅不同可为素菜、羊肉、牛肉、猪肉多种。调馅主要是求鲜,当日调馅,当日做完。曹县烧饼 曹县烧饼用料考究,烧饼用小麦精粉,经过和、盘、揉、摔等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盐调和的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过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即贴入炉内烧烤。烤成的烧饼表面黄中透红,用手揭开,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香气扑鼻,吃一口保准外酥里嫩,不硬不粘,老少皆宜。并且烧饼品种繁多,有糖烧饼、淡烧饼、咸烧饼,也有火色不同的焦烧饼、烤锅贴、烧饼片,有用面不同的老面烧饼、嫩面烧饼,更有一绝的外形各异,经熟练的刀工切成鱼背、盘花、提花等花形,大大增添了曹县烧饼的异彩及特色。 曹县烧饼历史悠久,据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走到曹县,人困马乏,饥不可耐,弟子们向当地百姓讨得些面粉,做成几个饼子,贴在反扣的铁锅上,下面点起炭火,饼子熟了竟然有阵阵的香味飘来,使孔子及众弟子大加赞赏,称其为美食,从此后历经沧桑,逐渐发展成风味独特的曹县烧饼。 笔者有诗赞曰: 圣人留下美食名,烧饼香飘曹县城。 各地游子齐夸赞,小吃享有四海名。
 
 
 
 
 【曹县旅游】曹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商都文化开发已列入山东省“三都”、“两圣”、“四半岛”总体规划。汤王墓、伊尹墓、箕子墓及黄巢出生地等正在开发修复中。外商将投资7亿人民币,对素有诸多美丽传说的“月亮湾”进行开发修建,不久它将成为集度假、娱乐、购物、观光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曹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并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曹县夏朝前属东夷之地,境内有许多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为尧舜禹活动之地,商王在此立国建都,春秋战国之世诸侯争霸会盟多在次地,有“天下之中”之誉,刘邦、项羽合力征秦创业于此。政治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名人荟萃,历史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有大圣夏禹、大圣商汤、元圣伊尹、名圣惠施、道圣庄周、兵圣吴起、农圣氾胜之、科圣燕肃等,有三位状元、几百位进士、功臣名将数不胜数。许多名人留有遗迹或安葬于此,如汤陵、盘庚陵、箕子墓、伊尹墓、莱朱墓、穰侯魏冉墓、春申君墓、项羽龙须岗、澹台子羽祠等。涂山是夏禹会万国诸侯之地、商汤会三千诸侯之地,景山是商汤受命之地,青山是项羽发迹之地,历史古迹遍布曹县各地,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二、独特的自然景观 曹县属济水中游,金代以后,黄河过境,在县境造成三条故道,屡次决口泛滥,造成曹县复杂的地质地貌。1855年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故道,自西向东贯穿庄寨、桃源集等15处乡镇,这条黄河故道总面积41.3万亩。故道区内大堤、滩涂,地域宽广,适宜种植多种果树、速生丰产林、植藕养鱼等。现在整个故道区已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 另外,曹县还有几处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水域。 一是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八里湾水库。因距老城区八里得此名。是由古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低洼潭坑,经几届政府开发建设,现已配套了水利设施,水位深浅可任意调节,水质良好、土壤肥沃。该水库地形特殊,它四面环水,水库的形态是:中心岛110亩,岛外环水500亩,水外围堤200亩。新开挖两坑塘300亩。库区共有水陆使用面积1200多亩。水利、电力设施齐全,各种房舍100间,累计投资资金120万元,建设公园式度假村已具备初步条件,是人们较为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深受县内外开发商的青睐。在曹县八里湾库区建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不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二是位于仵楼乡境内的的鸭子圈和东河潭。鸭子圈位于黄河故道东河潭弯道与太行堤水库交界处。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1000米,平均水深1.5米,周围大小土堤环 绕,圈内水质良好。东河潭位于鸭子圈南,与其一堤相隔,面积近万亩,盛产各种鱼虾。属于商丘的东河潭南半部分已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已初具规模。自助性的野味餐,在芦苇、荷花丛中泛舟、戏水,亭阁中娱乐、纳凉等吸引了许多游客。 三是位于魏湾镇境内的太行堤第二、三水库。库区面积5.4万亩。引黄干线横穿库区,沙性土质,适宜种植莲藕、水稻等。库区莲藕面积8500亩,盛夏时节,十里荷花香,被誉为万亩荷塘,是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三、红色旅游资源价值可观 一是鲁西南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28.4公里,韩集镇孙庄村东北200米处。该园是为纪念“九?二七”殉难烈士而建。陵园内分北、东两处墓区,共安葬烈士261人。东墓区葬有豫东纵队政委魏克仁、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周柱安,曹县县长王雪静,中共齐滨县委副书记向奉之,湖西专署税务局长毛宜轩等烈士。北墓区除葬有“九?二七”死难烈士外,又陆续接纳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253名。陵园属山东省革命纪念地重点保护单位。 二是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韩集镇境内。包括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呈品字形,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称。1977年被省命名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王厂战斗遗址。曹县城西南十余公里,有一高十余米的大堤。1943年9月,日伪军调集3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秋季大扫荡”。我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鲁西南专署专员袁复荣等首长率军分区指挥所、专署机关、民军第一团、军分区骑兵连等,撤至郑庄村中土围子,但终因众寡悬殊,朱程司令员、袁复荣专员等将士壮烈殉国。 四、曹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资源独具魅力。 曹县剧种颇多,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先后流行的剧种有梆子、柳子、弦子、二夹弦、花鼓丁响、皮影戏、京剧、评剧、四平调、豫剧等;流行于曹县的曲艺主要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河南坠子、木板打鼓、鱼鼓、莺歌柳书、山东快书、评词等。 曹县面积大、人口多、民俗、地方特产、风味名吃等很有特色;宗教文化特浓、建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特别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为曹县增添了异域情调。
 
 
 
 
 【历史人物】夏禹夏禹的父亲鲧为黄帝二十九世孙,封崇伯(今山东鄄城县富春乡)。帝尧时,洪水滔天。鲧由四岳群臣推举,受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成效显著。他娶有莘氏(今曹县莘冢集一带)女为妻,生禹。后,洪水又泛滥不息,鲧懈怠治水,被舜流放到羽山。鲧死后,禹受舜命,继承父业,与益、后稷一起率领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在涂山(今山东曹县南),娶涂山女为妻。婚后四日,即动身外出治水。商汤商汤(公元前17~前16世纪)子姓,名履,始祖契。汤继位商侯,为夏之方伯,得专一方征伐。汤有大志,自商北迁于蒙,建亳于涂山(今山东曹县南)之南,娶有莘氏女为妃。伊尹伊尹(公元前17~前16世纪)名挚,生于伊水,幼随其母避水逃至有莘。不久,其母又亡,他为有莘氏采桑女于空桑中拾得,由莘仲??尧舜之道,有显才用世之志。箕子箕子(约公元前11世纪)名胥余,纣王诸父,官居太师。商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已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此开始,看来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 吴起吴起(约前440~前381)战国时期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韩集乡)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改革家。起为吴国王族之后,曾祖为吴王夫差,祖为太子友,友为越人攻杀。庄周庄周(前369~前286)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曹县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生活贫困,处穷闾厄巷,面黄身瘦,靠编草鞋为生。氾胜之氾胜之氾水(今山东曹县韩集乡)人,著名农学家。汉成帝时为议郎,以轻车使者身份,在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平原)指导农业生产,关中大穰。燕肃燕肃(961~1040)字穆之,祖籍青州益都,父燕俊迁曹州,肃六岁丧父,勤奋好学,曾经游学睢阳学舍(今河南商丘县)。宋淳化年间,燕肃举进士,补凤翔府观察推官,主管司法事务。。
 刘齐滨
 刘齐滨:(1908-1942) 原名刘府海,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人。
 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鲁西南地委统战部部长、曹县县长、鲁西南专署专员等职。刘齐滨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青年时期,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预修科和北京大学文学系。1935年他到曹县东南黄岗集小学任高年级国文教师。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回到家乡刘岗一带,创办农民夜校,自编教材,教农民读书识字,学习革命真理,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秋,“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成立,他被推选为总会长。是年冬,日军侵占了曹县城,中共曹县县委转移到曹西北活动。上级党组织派出一批干部到该地区工作,经常在他家吃住。他家中本不富裕,粮食很快就用光了。他就和父亲商量,先卖掉了树木和农具,又卖掉了几亩田地。他常说:“有国才有家,只要保住国,倾家荡产也值得。”
 1937年10月,反动会道门--红枪会头子安天国勾结日伪汉奸,趁八路军主力转移之机,在根据地内发动暴乱,残杀共产党人和抗日积极分子,放火烧了刘齐滨家的房子。他关心的是被害的抗日人员和群众的损失,至于自己的房子,他只是风趣地说:“这一烧,使我丢掉了一个包袱,以后再没有牵挂了。” 1940年8月,曹县抗日县政府成立,他任县长。鲁西南“固守三村”斗争期间,肺病复发,在村外隐蔽治疗。病床上,忧心如焚,时刻关心着“三村”的安危。
 1941年5月1日,鲁西南专署成立,他任专员。在发表就职演说时,讲道:“我当专员好比给人民当长工,一定竭尽全力为父老乡亲办事。”1942年4月15日,刘齐滨病情急剧恶化,在张子高村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