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行政地图

凤庆县概述

基本概况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 xian。凤庆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与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云县毗邻,西南与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市580公里,南距临沧行署驻地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总面积3340.2平方公里。均为山区峡谷,仅营盘区有少许丘陵盆地。
     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00米。县城海拔1578.8米。
     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山峰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永新4个区。
    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公里。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全县地表径流量20.22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18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稳泉3个。森林以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临澜沦江。凤庆县总面积3451平方千米。总人口4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 xian。
 
 
历史沿革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目前全县有24种民族,人口42.28万人。
    据史书记载,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顺宁县。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 后属迤西道。民国18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1950年2月22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4年8月26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 年与云县合并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
 
 
行政区划
 
    凤庆县辖8个镇、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2000年,凤庆县辖4个镇、11个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勐佑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三岔河乡、雪山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凤山镇 69809 鲁史镇 20354 小湾镇 28947 营盘镇 41642 诗礼乡 24605 新华乡 26841 永新乡 9296 大寺乡 37051 勐佑乡 36672 德思里乡 11162 腰街乡 8535 洛党乡 36021 雪山乡 28535 三岔河乡 26540 郭大寨乡 20933。
 
   2005年,凤庆县撤销永新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鲁史镇,鲁史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德思里彝族佤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佑镇,勐佑镇政府驻地不变。
 
 
旅游景点

 
   凤庆文庙
   凤庆县有八大名胜景点: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修建,筑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地。琼英仙洞,在郭大寨大力色村??内钟乳石千姿百态。观音阁,在洛党大兴村对面的忙朵村后山坡,楼阁由何盛方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阁内塑有佛像,旁植花木,有坤道住持,风景幽美。东山寺,又名万样寺,在县城东郊。土知府励效忠初建于明嘉靖年间,以后历经整修。寺内有东山阁、戏楼、客厅、花园。1984年后道教协会成立,陆续复修。清真寺,一是营盘街清真寺,二是县城清真寺,均几经复修重建。莲净庵,位于城南郊,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几度被毁和复修,建有大殿、亭子,塑有天王、观音、佛像等,为佛教活动地。龙华寺,在县城内,僧人黎海门创建,塑有香山佛像、十八罗汉神像。青龙山,在营盘镇东,有峭壁岩洞,古寺古木、自来水等。
 
 
   小湾生态旅游区——玉龙池和黑龙潭
 
   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2400—2860以上,距小湾新镇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
   玉龙池草丰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岛数个,池边有野生的大树杜鹃数百亩,林中生长着大量的实竹和白鹇、野鸡等珍贵动物。空气清晰,景色迷人。
   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小白龙,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
   为支援小湾电站建设和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有关部门将在离此不远的山林里建设倮族(彝族)风情度假山庄。主要展示倮族的风土人情,了解倮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和生活、文化、习俗、礼仪等,并建设百亩“映山红杜鹃园”、“珍稀植物花卉园”、“四季香茗园”和东西两座“观池亭”,筑游路游览玉龙池全景等。
   历史赋予了黑龙潭传奇的神秘感。曾是小湾、上达、畔香、正义等地人民通往县城的赶马大道。进入原始森林的黑龙潭林区,就会有一种“暗无天日”的感受,据说如果心好的人过此潭边,则清醒,顺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则会掉进潭中不能出来。当然这毕竟只是传说,这里至今仍确是一片净土,原始森林的风貌在这里得以体现。
 
   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
 
   庆甸遗址座落在麦地村明王室(寺)后的老君山峰献山顶,距县城约5公里,为元朝天顺元年(1328)所置勐氏衙门。明洪武15年(1382)裁县后为勐氏部落首领衙门,当地称“勐家衙门”,座东向西、面向府城,前后相距百余米的3个山包,为县府前殿、中殿、后殿。前殿前有一块百余丈平缓之地,九龙山绕其南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林壑清幽。明万历26年,  (1598)改土归流后即废。解放后曾先后出土1.25千克银元宝4个及明代文物数件。
   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