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行政地图

姜堰市概述

基本概况

    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挟江襟淮,东临沧海,众水来汇,奔涌旋流,又称三水、罗塘。北宋年间,盐商姜仁惠、姜谔父子率众聚资,筑堰抗洪,家园久治,功业永存,姜堰由此得名。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市,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境内宁靖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28国道横穿东西,市镇等级公路全部联网;新老通扬运河、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从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过3小时车程。
   全市土地面积1044平方千米,人口90.7万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水面总面积约占15%。1994年7月原泰县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2003年末,全市设有姜堰镇、溱潼镇、顾高镇、蒋垛镇、大伦镇、白米镇、娄庄镇、沈高镇、俞垛镇、兴泰镇、张甸镇、大泗镇、梁徐镇、苏陈镇、桥头镇、淤溪镇、华港镇、罡杨镇等18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风景名胜区,56个居民委员会,298个行政村。
市人民政府驻姜堰镇,邮编:225500。代码:321284。区号:0523。拼音:Jiangyan Shi。

自然地理

       姜堰市地处亚热带北部,降水丰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姜堰市地处江淮平原,姜堰市位于苏中平原,她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
   姜堰水系发达,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
  姜堰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常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积温5365.6℃;年平均降水量991.7毫米,年平均雨日11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无霜期215天。作物生长季较长,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作物生长期平均为223天,高于15℃喜温作物生长期172天。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姜堰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

历史沿革

       姜堰属泰州。崇祯《泰州志》载:“《禹贡》(泰州)淮海为扬州,言北据淮,东距海为扬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于吴,其地属吴。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属楚……”这方宝地究竟经历了多少人间沧桑,谁也说不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镇北天目山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二十一世纪初年,发现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考古证实,姜堰这块宝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对于“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称“三水”者有之,称“罗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时取名,乳名什么br>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本团练,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军事。”“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地方。在这本地图集上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就是其中一个。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佑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又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罗塘”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宣统泰州志》载:“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罗塘”也罢,最古老的名字还是“姜堰”。
   “姜堰”这个水利建设的成功,是我们的祖先艰苦卓绝、与天地奋斗的结果。当年一筑坝,二迁坝址,这样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百姓们自带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赈。他们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当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冻,就是这样勒紧裤带,一锹一锹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推泥,终于垒起“姜堰”这块丰碑。
     百姓们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为吴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为泰州。
    民国初年废州设县,县治泰州。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县人民政府驻姜堰镇西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
    1994年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行政区划

       姜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东邻海安县、东台市,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市,南北分别与泰兴市、兴化市接壤。
    市人民政府驻姜堰镇,2004年底辖3个街道、18个镇。
 蒋垛镇 面积66.00平方千米,人口 52235人。
 娄庄镇 面积68.00平方千米,人口 50175人。
 白米镇 面积51.00平方千米,人口 46693人。
 俞垛镇 面积82.00平方千米,人口 50892人。
 罡杨镇 面积34.00平方千米,人口 21615人。
 兴泰镇 面积37.00平方千米,人口 25621人。
 大伦镇 面积56.00平方千米,人口 43966人。
 华港镇 面积72.00平方千米,人口 42487人。
 顾高镇 面积37.00平方千米,人口 29748人。
 大泗镇 面积30.00平方千米,人口 30403人。
 桥头镇 面积38.00平方千米,人口 25310人。
 张甸镇 面积89.80平方千米,人口 79105人。
 沈高镇 面积56.00平方千米,人口 37395人。
 溱潼镇 面积31.60平方千米,人口 30578人。
 苏陈镇 面积58.84平方千米,人口 56266人。
 梁徐镇 面积59.70平方千米,人口 54561人。
 淤溪镇 面积78.00平方千米,人口 44307人。
 姜堰镇 面积78.31平方千米,人口1691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