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行政地图

绩溪县概述

绩溪县概况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北与宁国县、旌德县毗邻,西与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1126平方千米。总人口1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地:华阳镇。
 邮编:245300。
 代码:341824。
 区号:0563。
 拼音:Jixi Xian。
 绩溪县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主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
 
 我国主席胡锦涛就是绩溪人。 绩溪建置于唐大历二年(767年),隶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属徽州。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
 
 自然条件
 绩溪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区,处黄山支脉和天目山支脉结合部,俗称“宣徽之脊”。最高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最低处临溪镇江村环村海拔125米,县域海拔171米。 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南北两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温15.9℃,无霜期233天,年降水量1500毫米。主河道登源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余公里。据测算,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2.3万千瓦。 境内矿藏已探明39种,主要有金、银、铜、钨、钼、铅、锌、砩石、石煤等。其中钨矿储量达40780吨;石煤储量13.96亿吨,位居全省榜首。野生植物资源,已查明150多科, 132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7种,省、地方保护的20余种,主要树种有杉木、马尾松、黄山松、青岗栎;还有桑、茶、油桐、油茶、山核桃等经济林;竹类分布较广,主要有毛竹、元竹等。药用植物,有贝母、黄莲、白术、丹参、山茱萸、茯苓、七叶一枝花等600多种。
 
 经济发展概况
 绩溪,是全国科技先进县、农村电气化县和造林绿化百佳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耕地10.5万亩,水田9.07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林、桑、茶为主。全县山场面积125万亩,森林覆盖率71.5%,拥有国营林场2个。农业经济的茧丝绸、经济林果、高山蔬菜、畜牧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丝绸、机械、轻工、建材、化工五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商贸业、机械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格局,个体私营经济总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一。
 
 绩溪名人
 ★★★汪华起兵保六州
 汪华(586~649),字国辅,号英发,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绩溪汪村人。隋代大业之乱参加郡府官军,以英勇多智而深得将士敬重。隋末,他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统兵十万,建号吴王,迁治休宁万安万岁山。汪华为政宽宏,远近爱慕,其时四方大扰十余年,而6州得以平安。唐武德四年(621)九月,他审时度势,派长兄、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被封上柱国越国公,持节总管6州诸军事兼歙州刺史。贞观二年(628)他奉诏晋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唐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九宫副监,二十三年病殁长安。他在徽州的深切民望,由一位普通的士兵最后被历代人民奉为神灵,称为汪公老爷。
 
 ★★★胡舜涉庐阳抗金
 胡舜陟(1083~1143),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北宋名臣,城内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初任山阴主簿,调任会州、秀州教谕,后升任御史台监察御史。靖康初年金人南侵,力主抗战。高宗即位,转朝清郎、知庐州,修城治,备战具,安定人心。又招降刘子舜部万余人,加强防守。当时淮西8州有7州投降金国,唯有胡舜陟力守庐州,阻挡金兵南渡,人民为其建立生祠,官加集英殿修撰。舜陟上书愿率兵北上抗金,高宗昭加除徽猷阁待制、淮西制置使,并知建康府,兼措置水军使。金兵过江,舜陟率军从太湖出抄,获大胜。后提举江州太平观,擢知临安府,极力减轻人民负担,平反错案冤狱,安定社会秩序。绍兴六年(1136)舜陟再知庐州,蠲免各种捐税,招集流离难民,给造房屋,贷粮种,整顿乡兵,重振军威。??。七年以政绩封绩溪开国男,进封子爵。十一年节制广东、广西、湖南三路官军,讨平骆科在湖广之叛乱,进封新安伯,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明国公,食邑900户。由于他弹劾秦桧十大罪状而为秦桧所害,最后冤死在静江府狱中。舜陟著有《奏议文集》、《论语义》、《古诗师律阵图》、《咏古诗》、《三山老人语录》等。《宋史》有传。
 
 ★★★胡仔百卷《渔隐丛话》
 胡仔(1110~1170),字元任,南宋著名文学家,胡舜陟次子。绍兴六年(1136)随父去广西,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居岭外7年。绍兴十三年因父冤死狱中而卜居浙江湖州苕溪,日以渔钓自适,自号苕溪渔隐。著《苕溪渔隐丛话》(诗话总集)前集60卷。绍兴三十二年(1162)复任福建转运司干办公事,3年任满归隐苕溪,续成《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四十卷,合前集共100卷。该著为历代翻刻多次,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另著有《孔子编年》五卷。
 
 ★★★明季三尚书
 胡富(1454~1522),字永年,龙川人,明成化戊戌科(1478)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平章事,掌管案件,平反众多冤狱。弘治初任福建佥事,清理福宁滞狱积案,释放200余人。由于任职间成绩显著,升湖南按察使,后调任陕西右布政使,到任后不久转左布政使。正德初,任顺天府尹,宦官刘瑾擅权,胡富不为折节,果敢执法,而被改任南京大理寺卿。刘瑾受诛后,擢为南京户部尚书,疏通京都粮食渠道,整顿粮仓,积6年之经验,上疏陈述弊政十余条,却为权贵所阻,自责“居大位而不能举职,是误国也。”7次上疏告老回乡。嘉靖初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康惠,享年77岁。著有《龙峰文集》。
 胡松(1490~1572),字茂卿,明代名臣,城内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九年中进士。次年授嘉兴府推官。十四年擢升陕西道监察御史,十六年授山东监察御史,后因弹劾宸濠之党而被罢官。嘉靖六年(1527)复任浙江道监察御使。后因弹劾桂萼等被谪为廉州推官。九年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布政司右参议,察民情,平冤狱,深得民望。十四年任南宁兵备道副使,十六年任云南布政司右参政,二十年任贵州按察使,二十二年任广东布政司右布政。二十六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理河道,上疏治淮良策。二十九年晋工部尚书。后因得罪严嵩于二十九年十一月以病乞归。返乡后,筑县城东门长堤,以解邑城水患。隆庆二年(1568)晋阶荣禄大夫,位居一品。六年卒。著有《承庵文集》。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龙川人。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屡决悬案,平反冤狱,获朝廷嘉奖,晋3级。嘉靖三十四年(1555)任浙江巡按御使,修整西湖,扩建岳坟,旋提为总督,总制7省军务抗倭。他广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转战江浙,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三十六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直,断倭寇之内应。又数年,弭平倭患。胡宗宪以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其为“严党”而入狱。在狱中愤然上书数千言,发出“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慨叹!四十四年瘐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得以昭雪,并录平倭功勋入国史。万历十七年(1589)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明史》有传。
 
 ★★★清季绩溪礼学三胡
 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叔侄孙三代,号称“礼学三胡。”胡匡衷(1728~1801),字寅臣,号朴斋,城内人。以岁贡生候补训导,貤赠承德郎、户部广东司主事,累赠资政大夫。治学严谨,每读必究其所以,对先儒学说也不苟同。著书“以经证据”,“不敢轻信一家之言” ,广采宋元儒家之说,谨加考核,互相订正。著有《周易传义疑参》十二卷、《周礼井田图考》、《畿内授田考》、《井田出赋考》、《仪礼释官》、《郑氏仪礼目录校正》、《候国官制考》、《三礼札记》、《礼记职官考》、《论语补笺》、《庄子集评》、《离骚集注》和诗词文集《朴斋存稿》等。胡秉虔(1770~1840),字伯敏,号春乔,匡衷侄。秉虔18岁即通晓诸经大义,嘉庆四年(1799)登进士,签刑部山西司主事,授甘肃灵台知县,改任江苏宝应知县,后任陕西乡试同考官、署泾州直隶州,调张掖知县,擢河州知州、署肃州直隶州,调补甘肃丹噶尔同知,在甘肃十余年,所至有声。曾辑《甘州成仁录》四卷、《河州景忠录》三卷,并建景忠祠。道光六年(1826)平息新疆张格尔,济民安邦,深得民众爱戴。秉虔博通经史,对“三礼”之学有深刻研究。著有《毛诗集释》、《毛诗序录》四卷、《论语小识》八卷、《绳轩读经记》、《周易小识》八卷、《卦本图考》、《尚书序录》、《周礼小识》、《古韵论》、《汉西京博士考》二卷、《说文管见》三卷及《十三经条考》数十卷,很受纪昀、汪由敦、汪念孙等名家的重视。后卒于甘肃任所。胡培翚(1782~1849),字载屏举于乡;二十四年(1819)登进士(殿试二甲),授内阁中书、实录馆详校,擢户部广东司主事兼办云南司事。为官清正,一丝不苟,因不合时宜,后以亲老告归,从事教育,在乡创建东山书院。曾主讲于钟山,惜阴书院和江宁、云间、庐州、泾川诸书院。著有《仪礼正义》四十卷、《燕寝考》三卷、《研六室文钞》十卷。
 
 ★★★徽墨大师胡天注父子
 清季徽墨名家胡开文业主胡天注(1742—1808),世居绩溪八都上庄村。名在丰,字柱臣,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清乾隆21年(1755)入休城“汪启茂墨室”业墨;30年(1765)在屯溪租开汪彩章墨店,开始经营自己的墨业,此即“屯溪老胡开文”(今墨厂);47年(1782)接替岳父汪启茂墨室,由次子余德管理,此即“休城胡开文”。他利用屯溪地处休歙间,上婺源、下歙县之便捷,商旅会聚,开展销售与采购;利用汪启茂的招牌、墨印,继续生产、销售汪启茂墨,开始制作自己的品牌。乾隆54年(1789),正欲大显身手之际,他的一、三、四、五子与妻子相继病故,且六子年幼多病,于是淡于事业,将屯、休二店一并交于次子经营。
 清季徽墨名字、胡开文业主胡余德(1762—1845)名正,字端斋,号朗荣,又号开文,经历了胡开文墨业创业、守业和创名的艰辛,是胡开文墨业承前启的鼎足人物。他少小入店为徒,20岁就担负起负责休城胡开文制墨的重任,同时又肩负屯溪胡开文的销售、原材料的采购工作,而整个胡开文家庭的经济重担也压在他身上。他不辱父命,沿袭徽墨业主的惯例,利用他人(外祖父汪启茂“墨名的良好声誉和墨印、墨模等生产工具,降低生产费用,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益。道光8年(1828),当绩邑胡培翚倡导捐建东山书院时,他以千两白银认捐,显示了他经营墨业的非薄成就。他经营墨业的最大特色是善于利用商业酱、善于融资开展多种经营。他利用自己创造的利润、吸收绩溪东山书院和宾兴盘费等到闲散资金,在黟县渔亭开办了”正大烟房“,又在休城和绩溪上塘开办了”和兴枣栈,在上庄开了“启茂典”、“启茂茶号”,在休绩二地买田、买屋,形成一个以墨业为龙头,多种经营的胡开文经济实体。同时,他借助众多的子嗣,或业墨、或业儒,既实现了从原材料加工到新产品销售的庞大的“墨业一条龙”,又实现了“贾儒结合”、“官商结合”,鹤立于墨业之中,实嘉(庆)道(光)间,罕见的商业奇才。
 
 ★★★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顺官,字雪岩,湖里村人。少时去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肆赠之,于是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来往,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时,雪岩曾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委光雪岩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他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垄断市场。到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拥有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佐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雪岩以“戒欺”经营理念,使胡庆馀堂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八年(1882),他在上海开办蚕丝厂,欲垄断蚕丝贸易未果,受内外挤压终致倒闭。
 
 ★★★晚清绩溪三奇士
 程秉钊(1850-1891)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仁里村人,字公勋,号蒲荪,又号龚学斋。光绪已卯(1879)举人,庚寅(1890)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他幼受绩邑“三胡礼学”的影响,潜心于音韵、训诂兼及历史、金石、书法。父治盐于杭州,家境富有,但两地家业皆毁于太平天国战乱。1864年,他求学于杭州,与赵之谦、沈方熙、戴望等切磋经义,并读龚定庵(自珍)诸集,立有大志。他读等身书,以小学通经学,由经学而发为文章,但中举后,会试屡屡落榜,加之家境日窘,故贫客四方,往来京师,充当幕僚。先后所奉府主有徐树人、谭云卿、勒悟九、李若农、汪鸣銮等名流,也曾协助赵之谦纂《江西通志》。他历经坎坷,最后才获光绪庚寅贡士,殿试为二甲第八名,钦定为一等第二名,但在赴京任职途中,以微疾暴卒旅邸。生前著述颇多,计有《绩溪志乘》、《淮南子补注》、《龚定庵年谱》、《龚学斋古今体诗》、《知一斋尺牍》、《丹荃馆诗余》、《少思长室文存》、《琼州杂事诗》,未成者有《公谷考义》、《汉学师承记续记》等。死后,徐世昌为其撰有墓志铭,蔡元培先生曾为其文集作序。
 邵作舟(1851-1898)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伏岭下人。名运超,字班卿。幼随父居甘肃任所,读父书,有枕戈待旦之志。1863年父死于回民起义战火之中,随即返里求学。然而他不满于邑中诸儒穷经皓首读经的风气,发出了“穷乡僻壤中,苦于无所师法”的感叹,于是学于杭州,与赵之谦、程蒲荪等结为学友,于书无所不读,过目成诵;又读龚自珍诸集,关心时务,然于科举则连连报罢。1882年,他任职于天津支应局,于局务总理李兴锐交往尤笃,李之公务皆取决于作舟,自是益发究心于当世之务,著《邵氏危言》,启迪民智、倡导向西方学习,被广为流传。陶模等欲荐于朝,而作舟仍甘于幕僚生涯。又作《论文八则》,精辟地总结我国古文创作历史与手法,可谓“文章学”之滥觞。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他“与李文忠公(李鸿章)言皮口驻兵”,然“不听,复进图说明之,卒不能从”,“旋日人果于皮口进兵,于是京津间,谓公料事如神,识与不识者,皆知公名”。中日战争后,他认为和议虽成,但“吏治不修,胎乱未去,京津不久恐有大乱”,于是在郁郁中于1898年正月初一卒于天津任所。
 胡铁花(1841-1895),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近现代国内外知名学者胡适之父。同治庚午(1870)岁贡,候选儒学训导。太平军进入绩溪前,以求学经商为职,太平军离绩后由沪返绩,主持修筑宗祠(今上庄小学旧址)。在外患日盛之秋,他深感舆地学之重要,遂入上海龙门书院治舆地学。1881年,经胡宝铎、章洪钧介绍,他随吴大澄至东北宁古塔,实地考察东北关隘、编参户保甲和参与三岔口垦务;1883年,赴晖春,会同俄使堪定黑顶子边界,次年署五常抚民府同知兼理儒学;1886年,留边赈荒,事毕至广东,应张之洞之约,勘察琼州,遍历海南各地。1888年,又随吴大澄赴河南治理黄河,以“异常出力”、“奉旨免补知县,以直隶州知州分省补用”。1890年签分江苏水陆总巡保甲局;1891年任省城中路保甲总巡,同年11月既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台湾,又被江苏巡抚刚毅奏留江苏;1892年任全台湾营务处总巡;1893年代理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1894年补授台东直隶州知州,同年甲午战争爆发,遣妻儿(胡适)归乡,应总兵刘水福私约而留台抗日。1895年,因心力交瘁、脚气病加剧而离开台湾,七月初三在厦门病逝,归葬上庄。
 
 ★★★中西医结合鼻祖汪惕予
 汪惕予(1869-1941),清末绩溪八都余川人,原名志学,字自新,又字哉。1876年随父在沪从师习经,后随奉贤名医夏景垣习医,1897年开始在沪悬壶济世。1899年3月,怀“博通中外医学”大志赴日本入筱崎医校习西医,1903年返沪行医。1904年在伍廷芳、端方、瑞徵与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就伍廷芳之观渡庐创办自新医科学校及附属医院,开始了医学教育与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工作,又发行《医学世》月刊,行销各省“以新学术灌输内地”。1908年2月,又添设医学补习学校于校内,“以便中西医士公余之暇,得以研究最新、最重要之学理”,累计求学者935人。1909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子看护学校;民国初年,各省赤十字社的看护妇(护士)大多毕业于该校。1911年,他为发行医著、医报以及医学译著,又创办医学世界社。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行各种医书(含教科书)17种,其中16种皆冠以“汪氏医学汇编”。武昌起义爆发时,他与同志共组赤十字社于上海,又先后在南京、苏州、无锡、镇江以及湘汉间设立分设,集200多名有志青年授以救护伤兵的办法、并抽派看护学校的学生赶赴战地救护。1913年1月,他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女子产科学校,又开办协爱医科专门学校。同年,他被选为全国医界联合会会长。1919年,次子留日返国继承祖业汪裕泰茶叶店后,他又将医院交长子振时经营,自己开始乐享晚年。1926年,捐资数千元在家乡创办燃叶小学,并每年提供办学经费。晚年,他先在上海静安寺营造“余村花园”,后又在杭州西湖建“汪庄”(今浙江省委招待所),搜集古董,珍藏文物,吟诗作画,制琴抚琴。抗战爆发后,杭州沦陷,他潜居上海,闭门谢客,郁郁寡欢中去世。
 
 ★★★辛亥老人汪孟邹
 (1878~1953)名邦伊,字炼,城内人,幼年受业于胡晋接,中秀才后入江南陆师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集资1200银元,创办芜湖科学图书社,任经理,为安徽省第一家新书店。该店承印和发行陈独秀编辑的《安徽俗话报》,进步人士、革命者常聚社内,成为传播新文化思想的场所。图书社20周年时,胡适题词“给文化做了二十年的媒婆,”陶行知题词“赈济了二十年学术的饥荒”。民国2年,孟邹接受陈独秀建议,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先后任经理、董事,经销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发行《建设》、《少年中国》、《新潮》等杂志。亚东又承印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杂志,出版《孙文学说》、《尝试集》、《三叶集》、《胡适文存》、《吴虞文录》等书。出版由侄儿汪原放标点、分段的《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10多部古典小说,开我国标点书籍的先例。
 
 ★绩溪上庄人。原名洪,又名嗣縻,号冬友。1908年,改用胡适,字适之。1893年随父母到台湾,18953丰随母回乡,离台时已识千余汉字返乡后即入蒙馆并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随三兄赴沪入梅溪学堂,开始接触梁启超、邹容、严复等人的著译;1905年改进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章,1908年主编该报,不久转入中国新公学。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生,入康奈大学习农科,1912年改习政治、经济兼治文学、哲学。1915年转入哥仑比亚大学哲学系,从杜威习哲学。1916年,经汪孟邹的介绍,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乞议》等艾章,提出自话文学主张而享誉国内。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考试后即应蔡元培、陈独秀之约回国任北大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全权大使,1942年解职后留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活动。1946年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未及三月,去职赴美。1958年离美抵台北,就任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发去世。他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的著译、讲演、书信、电文众多,涉及面极广,,有政治、哲学飞宗教、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图书馆学等等方面,曾被欧美诸大学授予36个博士衔,但他引清入龚自珍语自评为“但开风气不为师”。其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白话文学史(上册)》、《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尝试集》等。
 
 ★★★民国教育家胡晋接
 胡晋接(1870~1934)字子承,号梅轩,城内人。晋接幼年随父就读于家塾,14岁考入府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聘主持创办仁里思诚学堂,任教8年,开徽州近代教育先河。辛亥革命后,任县参议员、省教育厅特派员,视察督导徽州教育。1913年受命创办安徽省第五师范学校(后改为第二师范学校,今休宁中学),任校长15年,被誉为徽州学府。他大力提倡教育与生活、学习、应用相结合,倡导改进普通教育,推行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为徽州教育做出卓越贡献,是近代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与教育家。1930年任安徽省通志馆特聘编辑、委员,1934年初接任绩溪县志总纂旋去世。他著书宏富,主要有《中华民国分省地图集》、《新编中华民国地理讲义》、《中华民国四大交通图》、《中华民国自然图》、《安徽省通志•地志•山脉水系志》、《安徽省通志•艺文志经部考》、《周易焦氏说》15卷、《梅轩诗草》、《周易错综图解稿》、《绩溪山水歌略》,译著有日本《稻程村自治志》。
 
 ★★★湖畔诗人汪静之
 汪静之(1902-1996),上庄余川人。1907年入私塾;1913年学写旧体诗;1915年赴武汉茶叶店为徒;1919年考入屯溪第一茶务学校,始习白话诗;1920年入浙江第一师范;1921年与潘漠发发起组织“晨光文学社”,并邀请金枝、柔石、冯雪峰参加,叶圣陶 、朱自清担任顾问;1922年春成立湖畔诗社,同年夏出版《蕙的风》,引发一场持续七、八年之久的“文艺与道德”的论战,推动了新诗(尤其是爱情诗)的创作。此后他一直在上海、安庆、南京、杭州、青岛等地大学中文系任教,陆续出版了《耶稣的吩咐》、《翠英及夫的故事》、《寂寞的国》、《诗歌原理》、《李杜研究》、《父与女》、《文章模范》、《作家条件》、《爱国诗选》、《诗二十一首》等。新中国成立之后,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晚年寄居杭州。1982年,为纪念湖畔诗社成立60周年、再创我国新诗歌的繁荣,倡导筹建“湖畔诗社纪念馆”,得到了胡耀邦、陈云及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最后的诗集是《六美缘》。
 
 ★★★淮南铁路与程士范
 程士范(1892~1960)行名敷模,仁里村人。8岁入蒙馆,12岁转入本村小学堂,15岁入上海复旦公学、南洋公学读书。宣统二年(1910)秋以榜首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民国3年考取“庚款”奖学金留美,但因家庭阻挠未成行。民国7年任教于安徽省立二师,10年任安徽甲种工业学校校长,14年任河南六河沟启新水泥厂总工程师,次年春任上海宝山海塘工程处主任工程师,不久擢为江苏省建设厅技正。23年由上海回皖任淮南铁路建设总工程师,全权负责建筑淮南铁路。由于他的技术和精打细算,淮南铁路每公里造价仅2.8万元,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的铁路,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35年他还配合党组织,营救、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历任皖北行署顾问、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工业厅厅长、省科普及科联主席、省参事室主任和省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古籍标点第一人汪原放
 汪原放 县城白石鼓人。又名家瑾、麒书,笔名白石、士敏、严约、方泉等,是中国老一辈出版家、中国古典文学整理工作者和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者。13岁进叔父汪孟邹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当学徒,工余读书习文。1913年随叔父去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后担任亚东图书馆编译。1936年后,专门从事译著工作。
 青年时代,受《新青年》、《向导》、《前锋》、《中国青年》等杂志影响,追求光明,又因“亚东”编印和发行革命书刊,与共产党人接触颇多。1925年由陈乔年、郭伯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亚东图书馆支部书记。1927年春去汉口,任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汉口《民国日报》国际版编辑,后任营业部经理。在党内接张太雷任中共中央出版局第二任局长,节制长江书店、长江印刷厂;创办宏源纸行,与董必武、周恩来、陈独秀、沈雁冰,蔡和森、张国焘、毛泽民等交谊甚深。是年,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与党失去联系,9月回上海仍任亚东图书馆编辑。
 原放率先对中国古典小说采用新式标点进行分段整理。1920年出版《水浒》标点本,以后陆续标点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老残游记》等10多种古典名著。出版有《诗经今译》,翻译有高尔基的《我的旅伴》、《流浪人契尔卡士》,还翻译有《伊所伯的寓言》、《一千零一夜》、《鲁滨逊飘流记》等10部外国名著。日军侵占上海后,于1943年4月回绩溪老家居住4年,译成美国司各脱•尼布宁的《中国革命》一书。
 建国后,继续在亚东图书馆从事编译工作。1956年1月任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同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后调任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编辑。1963年退休,将珍藏的小说研究资料《龙图耳录》手抄本赠给上海编辑所。晚年撰有《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
 
 ★★★抗美援朝英雄许家朋
 许家朋(1932~1953)中、朝两国英雄,磡头村人。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6日在石岘洞对美军第七师的反击战中,任突击排战士,在接近主峰时,遭暗保火力堵截,战友一个个倒下,家朋从负伤战友孙球伦手中夺过炸药包,冲向暗堡。在两腿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匍匐至美军暗堡,因炸药受潮爆炸未成,即纵身扑向暗堡射孔,以胸膛堵住机枪火力点,掩护突击排和后续部队冲锋,炸毁暗堡,攻下主峰,歼敌3500余名。家朋壮烈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又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被称为又一黄继光式的英雄人物。他的家乡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改名为家朋乡。
 
 ★★★新时期院士章基嘉
 章基嘉(1930-1995)瀛州乡油坑口人。1994年毕业于县初中(今绩溪中学)。1951年提前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毕业参加抗美援朝,任气象兵。1955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班学习;1958年获博士后回国,在中央气象局和研究所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1960年调南京参加筹建我国第一所气象学院的工作,而后在南京气象学院工作23年,历任天气动力教研组组长、气象系主任、副院长;1962年以专家身份赴越南河内综合大学任教,获“胡志明奖章”、“中越友谊将章”;1978年开始承担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著述如林 馆藏丰盈
 绩溪人与书有着不解之缘。先人历代耕读相伴,或科举入仕,或经商务工,无论操何业,读书识字识理为人生第一堂必修课。一旦读书入门,无论士商农工,稍有成就,必录之成稿,或刊或藏,传之子孙。宋史名流胡舜涉有《论语义》,其子胡仔有《笤溪渔隐丛话》100卷;即使是困居山乡的汪蝉,也辑成略有缺项的《子思子全书》,其孙,元代的汪灵斗也有《北游集》等传世。清代墨工出身的业主,也画有《鉴古斋墨薮》传之后人。一姓之族人,编家谱、族谱、统谱则是定规,仅历代最早记载的绩人著述书目即达千余种。域内金紫胡氏一族到清光绪33年(1907)就有著述154种。与读书、著书有关的是藏书,旧县衙有尊经阁,异邑封建王朝时官方图书馆,族内则有文会、学塾藏书,绩溪的私家藏书当数世泽楼,它不仅藏书,而且还刊书,至今尚有刻版藏于县档案馆。时至今日,县内所藏古籍线装书刊仍有逾万册。与藏书有关的公私书藏也颇令人刮目,且不说一家家的古玩店和个人收藏,仅县文馆所收藏的文物就有数千,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50件,这在县级文物收藏中是屈指可数的。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和电脑排版技术的发展,今日绩溪又掀起了新人著书本、刊书热,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私人刊书已达50余种,无愧于邑小士多之誉。
 
 ★★★ 国家主席胡锦涛
 胡锦涛,男,??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59—1964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
 1964—1965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并任政治辅导员
 1965—1968年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终止)
 1968—1969年 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
 1969—1974年 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1974—1975年 甘肃省建委秘书
 1975—1980年 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
 1980—1982年 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1982.09—1982.12)
 1982—1984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1984—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85—1988年 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8—1992年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2—199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3—199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1998—1999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1999—2002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2002—2003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2002年12月不再兼任)
 2003—2004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4—2005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2005—2008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8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
 
 交通旅游
 绩溪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砖、木、石三雕精妙绝伦,是正在开发崛起的文化旅游胜地。 绩溪是徽商的故里,是徽菜、徽墨、徽剧的发源地,素有“徽厨之乡”、“徽墨之乡”“蚕桑之乡”之称。古往今来,绩溪以“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涌现了许多名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大师胡开文的故乡。 绩溪交通便利,皖赣铁路纵贯全县,三条省道和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黄山机场60公里;交通通讯设施完善。
 行政区划
 绩溪县辖7个镇、4个乡:华阳镇、临溪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伏岭镇、金沙镇、瀛洲乡、板桥头乡、家朋乡、荆州乡。
 
 历史沿革
 唐大历元年(766年)置绩溪县。据《元和郡县志》:“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绩溪原属徽州地区,1988年1月起属宣州地区、宣城市。
 ?年,绩溪县辖21乡、2镇,1个居民委员会,186个村民委员会,1265个村民小组;934个自然村,1个片村,34个农居点。总人口179468人,其中农业人口150831人,平均每平方千米159人。少数民族15个,129人,余皆汉族。
 ?年,绩溪县辖6个镇、11个乡:华阳镇、扬溪镇、上庄镇、伏岭镇、临溪镇、大源乡、瀛洲乡、校头乡、金沙乡、胡家乡、荆州乡、浩寨乡、家朋乡、北村乡、板桥头乡、逍遥乡、长安镇。
 2000年,绩溪县辖7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77091人,其中: 华阳镇 40441 临溪镇 10518 长安镇 9462 上庄镇 11718 扬溪镇 13995 伏岭镇 8386 金沙镇 8880 大源乡 4125 瀛州乡 9734 浩寨乡 13260 板桥头乡 7463 校头乡 6537 北村乡 7375 逍遥乡 1577 家朋乡 11396 胡家乡 5725 荆州乡 6499
 2004年底,绩溪县辖7个镇、4个乡:华阳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临溪镇、金沙镇、板桥头乡、瀛洲乡、家朋乡、荆州乡。
 
 行政区划一览:
 上庄镇:上庄村、横山村、前村村、寺后村、五联村、石家村、江塘村,旺川村、尚廉村、会川村、鲍家村、宅坦村、西村,葫芦岭,择里上村、祠堂下村,花楼村,八树坑村、余川村、金山村、金坑村、里洪村、外洪村。
 扬溪镇:扬溪村、东村村、王街村、塘行村、方村村、大塘头村、涉村村、丛山村、大石门村、楼基村、楼坛村、酬村村、石京村。
 板桥头乡:中村村、下溪村、大溪村、楼下村、考溪村、蜀水村、西坑村、南坑村、校头村、仿儒村、龙丛村、吴川村、旺田村、田源村、蜀马村、上村干村、长岭村、陈村村、尚田村、东干村、水涯村、东风村、庙山村、际坑村、冷水村、东坡村、玉台村、四联村。
 临溪镇:临溪村、湖里村、高车村、周坑村、罗昆村、上游村、洪塘村、蒲川村、雄路村、孔灵村、煤炭山村。
 瀛洲乡:瀛洲村、中巧村、外巧村、百鸟村、坑口村、岭里村、岭外村、浒里村、横形村、半茶村、茂井村、周村村、梧村村、汪村村、仁里村。
 家朋乡:家朋村、汪家店村、富强村、幸福村、竹里村、霞光村、尚村村、党坑村、和阳村、万富山村、莲坑村、水浪头村。
 金沙镇:兵坑村、五丰坡村、中坞村、金沙村、黄土坎村、38号桥村。
 荆州乡:上胡家村、孙家村、瓦窑村、石川村、果子山村、朱显村、沙坝村、岩上村、栗川村、方家湾村、铁坞村、下胡家村、坞口村、三亩丘村。
 华阳镇:灵川村、洪川村、川源村、朗家溪村、高迁村、余溪口村、郎坑村、溪马村、乳坑村、王家村村、王家源村。
 伏岭镇:伏上村、上门村、胡家村、西川村、上西村、桐坑村、合庄村、岭前村、成功村、岱下村、伏下村、半坑村、卓溪村、际下村、新桥村、六亩丘村、江南村、黄茅培村、逍遥村、永来村、绿景村、大障村、芷白村、水村村、新屋下村、德锦村、石夸村、北村村、石门外村、湖村村。
 长安镇:镇头村、模范村、水川村、仙川村、村前村、杨滩村、新川村、冯村村、梧川村、坦头村、浩寨村、章家村、东山村、江川村、五星村、兰石村、柳村村、大谷村、小谷村、杨村村、高村村、莲川村、庄川村、中团村、高山村、岭脚村、大源村、上源村、梨川村、茶源村。
 趣说绩溪小吃
 徽州又称徽商故里,世人惊叹”无徽无成镇”。牌坊、祠堂、古民居等灿烂遗产就是生动写照,文化也顺势而上,吃文化也就当然呼之欲出了。徽菜就是那个时期诞生的,全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民以食为天,徽商很喜欢家乡风味,人到哪里,饮食文化就传播到哪里,这已不仅仅是吃---维系着对故土的眷恋,厮守着灵魂和根。这就是徽商的故乡情结,一种伟大的精神。徽菜的许多大菜是令人叫绝的,风味独特,不吃不知道,吃了让人从心里通泰,齿间流芳,感慨徽文化的确不同凡响。
 我这里不说徽州大菜,单说它的面点小吃。出产徽厨大师的绩溪,叫绝的小吃有冬瓜包、米粉、挞馃。冬瓜包实际上是蒸饺子,一笼屉10只,灌汤,里面的馅是冬瓜加精肉,称奇的是冬瓜水分大,蒸的不好就裂开了嘴,稀瘫了。餐宴上上大菜,中间都要上两个笼屉一是冬瓜包一是南瓜包(或是豆腐包),调剂味口,既可当饭吃,也可下酒。而且冬瓜、南瓜充满农家纯自然风味,绿色食品,又可养生保健,很受城里人欢迎。米粉说起来很有特色,就是把大米磨成粉,加入八角茴香,再加上笋干和肉末,熬成糊,就成了米粉,很厚实。端上桌,满桌芳香,吃起来满嘴喷香。人们吃喜酒,席上必有米粉。据说是当地风俗,喜酒席上不上饭,米粉管饱。
 说起来挞馃非常有趣。漫步街头,家家小餐馆里,门口的铁锅上都烤着VCD光盘大的饼---俗称挞馃,桌上吃粥的人手里拿着挞馃在咬,骑自行车上班上学的人用塑料袋包着挞馃,一边骑一边吃,津津有味。挞馃的馅很多,有角豆、青菜、南瓜丝、萝卜丝、腌咸菜、干香椿,等等,想吃什么装什么,里面拌上肥猪肉。这是咸的;还有甜的,馅有芝麻加花生仁等。农家还有一种挞馃令人难忘,馅是用田埂上挖来的小野蒜,晾干洗净腌制,加上精肉,吃起来满口清香回味悠长。挞馃面皮很薄,都能看出里面馅的颜色,而后放在铁锅上烤,下面用柴禾即文火慢慢炕,直到把饼烤得冒出油,金黄色,很脆,吃起来爽口,很可口,也很充饥。炕饼也有二法:一是锅上涂油,把饼煎脆。一是锅上不涂油,把饼炕得从里面冒油,内外脆。挞馃的历史渊源很长。徽州人大都从中原迁徒而来,北方喜面南方喜米,挞馃是两种文化的结晶,另外也是适应徽人山区劳作的特点,上山打柴、采茶、伐木,不能回家吃中饭,不得不带干粮,挞馃正好担当重任,而且是尚好的饮食。徽商出外做生意,翻山越岭数天才能走出大山,节俭一点的商人,挞馃是最好的主食,里面是干菜或腌菜馅的,几天也不会变质。那时能吃上挞馃的人家,也得有相当不错的光景,穷一点的人家,不得不节衣缩食,把好吃的尽量留给出门的人,“穷家富路”,面子是很要紧的。现在生活好了,??、方便。旅外的绩溪人回家,都要尝一尝挞馃,而且返程的时候,还带上许多挞馃。宾馆的大菜单上,赫然写着“绩溪挞馃”,当然它做的很小,只有月饼大,让客人尝尝风味。挞馃也有个大的,两个手掌般大,大肚汉充饥很解谗。
 绩溪的面点小吃,许多妇女都会做。她们白嫩的双手在案板上揉着面团,像纷飞的菜蝶一样,冬瓜包、挞馃在指间跳跃着,满屋芬芳。看到了她们,就看到了徽菜的母亲,洋溢着人类温柔的力量,食客自然融入徽文化的博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