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行政地图

来安县概述

新安镇,邮编:239200。代码:341122。区号:0550。拼音:Lai'an Xian。

来安简介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区。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津浦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碌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县辖乡镇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3万亩,辖12个乡镇,276个村,48.8万人口。
 来安历史文化悠久,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至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定名来安县。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多起战事。抗日战争时期,来安县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刘少奇、张云逸、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居住、战斗过。(网站标题“来安”,取自刘少奇同志为《来安报》题写的报名。1940年4月至7月间,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曾先后两次到半塔领导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点击查看刘少奇同志手稿)
 来安资源丰富,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县境分布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和600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5亿公斤,油料5000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4亿公斤,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
 来安支柱产业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各类企业600多家,形成了化工橡塑、医药包装、轻工机械、粮油加工、建筑建材、非金属矿藏开采加工等支柱产业,涉及3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建设中的县工业新区、汊河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落户。
 来安公用设施齐全,县内有中小水库105座,蓄水量4亿立方米;电力供应充裕,两座110千伏变电所,供电容量可达12万千伏安;西气东输的管道穿境而过,通往县城的输气管道正在建设安装;邮政通讯便捷,宽带网可以提供快捷宽带上网业务,移动电话全球通。
 来安交通运输方便,公路四通八达,104国道、312省道及沪宁洛高速公路蚌宁段穿境而过;内河航运有汊河港、水口港直达长江,航距72公里。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农业游览区、半塔烈士陵园“三区一园”,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刻。
 来安投资导向明确。发展的行业是:化工橡塑、医药包装、轻工机械、粮油加工、建筑建材、非金属矿藏开采、商贸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8大支柱行业。发展的领域是:高科技项目,电子产品制造项目,粮油及农副产品深度加工项目,精细化工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旅游开发项目等。可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转让股权和经营权以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它投资形式。
 
 行政区划
 来安县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276个村,48.6万人口。12个乡镇分别是:新安镇、半塔镇、汊河镇、水口镇、舜山镇、雷官镇、施官镇、大英镇、张山乡、杨郢乡、三城乡、独山乡
 
 
 交通区位 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在县境有两个出入口,104国道横贯县境,县城到南京市中心50公里;312 省道纵穿南北与宁连高速公路衔接,内河航道汊河港距南京港20公里;县城距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个小时车程。
 
 
 特色产品1.名牌产品“碧绿春”酒│Famous brand goods "deep green spring" liquor
 2.盛产的“来安三蒜”│Is rich in "Laian three garlics"
 3.闻名遐迩的“雷官板鸭”│Known far and wide "Leiguan pressed salted duck"
 4.龙山“龙丰一号”西红柿│Longshan " dragon abundant First " tomato
 5.半塔国家级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The Banta state-level does not have the envirnmental damage tea garden production base
 6.林桥苗木生产基地│Linqiao seedling production base
 
 
 发展规划
 
 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十五”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到“十五”末,全县可实现生产总值40亿元,年均增长7.9%;人均生产总值达8197元;财政收入1.548亿元,年均增长10.8%(剔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亿元,年均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9.8亿元,是“九五”期间投资的2倍。
 (二)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预计到2005年末,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1:38:31调整为23:45:32,经济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由2000年的32%提高到37.5%,城镇化率达33%。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6.9%。金禾公司热电联产和三聚氰铵、华峰公司丁基胶塞、赛华公司通信光缆、亨通公司阻燃地板、农网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蚌宁高速、城乡道路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过程中,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长三角,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整治和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县外到位资金18.16亿元;园区从无到有,建设步伐加快,县工业新区规模已达3.5平方公里,建成区2.5平方公里,已有入区企业46家;完成了汊河新区规划编制,正在全面启动建设,已有入区企业21家。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新突破,预计2005年全县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年均增长82.1%。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补贴方式改革顺利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涉农补贴资金实行了“一卡通”;全面完成了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推进了商贸流通企业的改制改组;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推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兴县战略,狠抓“火炬计划”等项目的实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预计2005年达45%左右;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小学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9.6万平方米,来安中学、水口中学等5所完中顺利通过省市示范中学验收,高级职业中学通过省示范中专学校验收;初步构建了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贯彻,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土地、环保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预计到“十五”末,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014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3065元,年均增长6.3%;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增强,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对照全县“十五”计划,到“十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而且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一五”时期,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加快我县发展步伐,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和条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有利因素与条件是:一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这为我县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机遇。二是国家在区域发展上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中部支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将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条件。三是我省为加速融入长三角提出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我县毗邻长三角,处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等综合优势日益显现,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四是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全县谋求发展的思想统一、谋求发??态势已经形成。
 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一是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二是我县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面临的压力较大。三是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繁重。四是统筹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我县农业人口多,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和农民。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变挑战为机遇,化劣势为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在新一轮增长中不掉队,奋力崛起,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需要全县上下进一步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顽强拼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努力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三、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工业强县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突出抓好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城市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现价)超过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950美元。
 财政收入到2010年达到4亿元,年均递增20.9%,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十五”末的3.87%提高到5%。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一、二、三产业之比调整为15∶50∶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 %,五年累计投资120亿元以上。
 2、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
 3、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达19300元,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年均增长8%;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居住、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实施东向发展,全方位扩大开放
 1、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政策、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搞好衔接,在产业、交通、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勇于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变地理的无缝对接为发展的无缝对接,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主动迎接经济辐射,承接东部产业、资本转移,打造自主品牌,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在东向发展中勇打头阵、争当尖兵、全面对接、率先崛起。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全民之智,攻全局之重,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形成压力招商。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加大对东部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举办项目推介,主动参加东部地区举办的经贸洽谈会,组织境外招商活动,扩大我县对外影响。加强与东部地区大集团、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全力争取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外资。确保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在10亿元以上,每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50个。
 3、加快“两区一带”建设。坚持把“两区一带”建设作为推进工业集聚、实施东向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按照科学性、适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和省级综合开发区的定位,完善县工业新区、汊河新区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做到新区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资源开发规划相衔接,实现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加快推进县工业新区、汊河新区的道路、通信、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两区”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坚持以发展高附加值企业、制造加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环保型企业为主,不断提高入园企业的档次和品位。牢固树立经营园区理念,运用市场手段,聚集各类资源,广泛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
 4、积极发展外经外贸。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外贸出口规模。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鼓励企业扩大自营出口经营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与国外开展技术、经济合作,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强势产业体系
 1、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高工业化水平。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做强传统特色产业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功能相结合,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张工业规模,调优产业结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产品档次,努力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橡胶塑料、医药包装、轻工机械、食品加工、通信电缆、服装玩具、非金属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全县综合科技实力和科技素质,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积极依托招商引资吸纳一批项目,依托产业政策争取一批项目,依托产学研联合孵化一批项目,依托优势企业催生一批项目,努力构筑新的项目群体。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引导企业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扶优扶强,壮大规模经济。鼓励骨干企业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资产重组,加速规模扩张。加大品牌战略的实施力度,引导企业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到“十一五”末,建成年销售收入达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2家,5—10亿元 企业3—5家。
 2、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施国家优质粮产业工程,改良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提高单产,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建立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目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快推进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蔬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食用菌和苗木花卉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企业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扶持一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农村商贸流通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中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一批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店,建立一批配送中心,扶持一批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壮大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十一五”期间,建成50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蔬菜、5万亩特种水产、500万只良种家禽、40万头瘦肉型猪、10万头牛羊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高效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加大商贸流通业的改革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存量资产,加快与外地的名店和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吸引大型商贸企业来我县拓展业务。“十一五”期间,争取在工业新区规划建设大型工业品商贸城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在汊河镇规划建设大型农副产品商贸城。发展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和社区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加快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制定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放活房地产开发市场。鼓励设计理念新、投资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城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提升开发档次。培育房地产二级市场,鼓励居民私房、房改房升级换购,扩大居民住房信贷规模,促进住房消费。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规范房地产经营中介行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积极发展人文景观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抓好白鹭岛生态旅游区和半塔烈士陵园等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推动我县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旅游网络。四是重视发展金融业。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吸储,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增强重点建设项目、优势行业、骨干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积极配合金融机构运用国家政策处置不良资产,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重组。支持金融机构选择一部分资产状况较好的企业,实施公开授信或内部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快县城建设。 高起点规划。紧紧抓住南京跨江发展和都市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注重特色”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来城总体规划,加快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修编。高质量建设。围绕来城南移西扩的总体思路,加快城市建设和扩张步伐,重点抓好市区道路、防洪工程、供气系统、给排水系统、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把县城建成规划合理、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效能经营。树立“城市也是资源”的理念,全力搞好城市经营。严格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科学测算县城用地水平,实行“饥饿供地”,用足用活土地收益;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吸纳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县城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县城违章建筑的治理力度, 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来城形象和品位,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把来安打造成南京的卫星城镇。
 2、培育经济强镇。按照县城、重点镇、一般镇、乡集镇城镇体系的要求,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提高城镇化内涵和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加快半塔、汊河、水口等重点镇的建设,使之成为县域城镇体系的骨干。规划和培育一批经济强镇,突出地方优势和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和特色经济,加速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有条件的重点乡镇逐步规划建工业集中区和商贸集中区。
 3、规划建设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本县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四)鼓励全民创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全面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坚持在经营上放开、在规模上放量、在准入条件上放宽、在市场门槛上放低,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县的主流经济。力争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500户以上,兴办各类非公有制企业200家以上。
 2、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创业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3、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1、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许可项目。继续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等建设。着力提高机关效能,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
 2、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全面推进“信用来安”建设,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全面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建设,建立县联合征信网络,健全信用制度,培育信用需求,完善信用监管,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塑造来安良好形象。
 3、着力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种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4、着力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善于开发和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促进市场各要素的最佳配置、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以建设“高效、便捷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为目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学准入、安全退出、互联审批、规范服务”的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管理制度。
 (六)以基础性工程建设为重点,强化发展支撑体系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改造圩区排涝泵站设施,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争取滁河治理及来城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我县出口通道与相连的省际道路公路等级,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实施北沿江高速公路来安段建设,提高104国道、312省道、半塔至六合、大英至新集等公路等级,打通文山至盘城、独山至程桥、龙山至竹镇等苏皖省际间道路,改善与江苏省往来道路交通条件。实施乡村道路改造工程,至“十一五”末,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建设汊河、水口、独山码头,疏浚航道,提高通航能力。
 3、超前规划和加快电力设施建设。规划新建张山220千伏变电所,建设县工业新区、汊河、半塔三个110千伏变电所,实施水口110千伏变电所增容,努力提高城乡供电能力,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4、积极实施“数字来安”建设。围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加大电子政务的推进力度,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和示范应用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成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基本形成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系统。“十一五”期间,力争固定电话覆盖所有行政村,宽带网覆盖所有乡镇。
 (七)加大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力度,推进科技进步
 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坚持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培育和提高企业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
 2、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围绕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根本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特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依法兴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
 3、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加强人才培训,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加速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八)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城镇绿地和绿化带建设,提高城镇绿化率。以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对来河、滁河等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全面提高水体质量。继续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和监测,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各类新污染源的产生。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实行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基础保障。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扎实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工作。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和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县。
 4、有效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加大盘活农村集体存量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力度,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升产业层次,制定按项目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科技含量等指标供应土地的规定,防止低水平产业的重复建设。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我县经济健康发展。
 (九)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
 1、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实施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以轻纺、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多种形式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统筹发展各类社会事业。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城市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剧院、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文化产业化。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的实施力度和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医疗设备的建设。三是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重点体育设施,改善条件。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四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五是做好关心老龄和妇女、儿童工作,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做好修志、文物保护、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以及双拥、优抚安置等工作。
 3、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努力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扩大民主,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健全社情民意沟通制度,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大力推进“平安来安”建设,进一步健全覆盖全县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十)全方位推进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真正把政府管理经济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快政府内部行政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改革和创新,规范行政行为,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公共服务政府。
 2、进一步加快企事业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使国有资本尽量从竞争性领域、从中小企业中退出,尽快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该转为政府序列的由政府承担,能推向市场的坚决市场化,加快农业、教育、卫生等事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从总体上大幅度缩减事业单位的数量,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增强整个社会的活力。
 3、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以实现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和承包土地有序有偿流转、征用相结合为重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基层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能力。深化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分割,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4、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积极推行生育保险。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覆盖面,规范基金管理。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展望“十一五”,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县人民要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实现全县“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