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行政地图

天长市概述

区域概况
 

  天长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市区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
 
科技概况
  我市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大力营造科技进步的强劲的内在发展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县市前列,2004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连续两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市科技局连续十年荣获省科技厅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又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市科技工作主要特点为:
  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40项,2004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4.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全市已有经过科技部门审批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61家,2004年实现技工贸收入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6%。
  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全市累计推广了3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农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涌现出天森木业、康盈米业、天长华龙面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出20多个农业品牌产品,其中有钰梭、天禾、天兴等8个绿色品牌,大宗农作物的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科技项目逐年增加
  “十五”以来,我市共实施各级科技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22项,获得滁州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9项,在这些项目中填补国内空白的6项,省内空白的1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33项,专利工作也有新的发展,三年来,全市共获得6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项。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省级光电缆产业化基地稳步发展,2004年光电缆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 .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日益明显,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成立了管委会和电子商会,启动实施了民营工业园一、二期工程,示范园区现有民营科技企业30家,2004年实现技工贸收入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3%。
  科技服务手段不断加强
  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建成孵化面积3500m2,首批入驻孵化企业8家,其中有3个专利产品;更新了天长市科技信息网站,丰富了网页内容,提高了网页质量,通过科技网为城乡企业提供了各项综合服务;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城乡企业提供专利、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咨询服务。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度,树立机关的良好形象。
  科技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制定落实各项科技政策措施,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科技组织保障体系,强化科技工作考核、监督机制,并以科技活动周和一年一度科技节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使全市上下的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城乡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断高涨,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今后,我市科技工作基本思路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和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与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气候条件 
  天长市的气候特征: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极端最高气温为40℃。极端最低气温为-17.1℃。
  雨量适中,旱、雨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mm。旱季长7个月、雨季5个月,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8%。
  灾害性天气较频繁。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每年3.6次,日最大暴雨量258.4mm。1~2月多寒潮,频率5年4遇。
 
气象要素分布
 
  ① 气压 天长市多年平均气压为1014.5毫巴(1957—2001)。各月气压最高出现在12月,为1024.9毫巴,最低的出现在7月,为1001.7毫巴,年较差为1毫巴左右。气压的季节变化??季当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时,气压急剧下降。
 
  ② 风向,风速,气温
  本市常年盛行风向为ENE和ESE(频率均为9%),其次为SE。冬(1月)、夏(7月)、春(4月)、秋(10月)各季风向频率差异较小,冬季最多风向为NE和NNE(频率分别为9%和8%),夏季最多风向为ESE和SE(频率分别为12%和11%),春季最多风向为SE和ESE(频率分别为12%和11%),秋季最多风向为ESE和ENE(频率分别为10%和9%)从地面和850毫巴流场分析,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这与年、月盛行风向结果基本一致。
  天长站的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春季各月风速较大(约3.4米/秒),秋季各月风速较小(约2.6米/秒)。大风日数年平均13.6天,多出现在4—8月。风速≥17米/秒,即风力8级以上,年平均0.3天。极端最大风速为19米/秒(1981年2月)。
 
  ★ 气温年变化
 
  天长站年平均气温14.9℃。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1.5℃),7月最高(27.5℃),年较差0.6℃。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变化较大,相对温度逐月递减25%左右。秋温 〉春温,10月平均气温16.7℃,4月平均气温14.4℃,前者(秋温)比后者(春四季温)高4.3℃以上,这是因为秋季本地在高压控制下。
 
  ★ 四季的划分和各季气温
 
 一般用侯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即侯平均气温〈 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最低侯平均气温为2.9℃。极端最低气温为-17.1℃(1969年2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0℃(1966年8月8日)。持续3天以上的寒露风天气10月下旬开始,5月下旬进入夏季。
 
 ★ 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
 
 近10年的平均气温为15.3℃,年际变化较?D昶骄伦罡?0.8℃(1994年),最低14.0℃(1957年、1969年),年际变幅0.85℃。
 
 ③ 降水
 
 降水的气候特征主要是降水量、季节分配、降水强度。
 
 ★ 降水充沛。 天长站多年平均降水为1048mm。
 
 ★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
 
 若以月降水量≥50mm为雨季月份,〈50mm为旱季月份,则雨季长达5个月(5—9月),旱季为7个月(10—4月)。雨季降水量为708.9mm,占年降水的68%。前汛期(5—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29.2mm,占雨季降水量的32%;后汛期(7—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9.7mm,占雨季降水量的68%。旱的月降水量多在35mm以下。旱季7个月的总降水量为339.1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2%。
 
 ★ 降水强度大,暴雨多。
 
 5—9月降水强度较大,日平均降水强度为5—6mm。11—3月降水强度较小,日平均降水强度2mm左右,10月和4月降水强度适中,日平均降水强度为3—4mm。按日降水量≥50mm为暴雨标准来计算,暴雨(>50mm)、大暴雨(>100mm)、特大暴雨(>200mm)的次数,年平均分别为3.6次、0.75次、0.03次。5—9月(尤其是7月)暴雨次数多。特别指出的是,10月份的大暴雨的比例也很大,说明该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10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1mm,但有些年份(1983、1992年)10月降水量超过100mm,有些年份(1969、1991年)10 月降水量小于8mm。日最大暴雨量,天长站为258.4mm(1958年7月26日),每年暴雨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20%,暴雨概率为3.6。连续三天或以上出现日降水量≥50mm为持续性暴雨,此种暴雨出现过1次:1987年7月4日—6日。
 
 ④ 日照
 
 天长多年平均日照日数为2097小时,夏、秋季日照时数较多,冬、春季较少。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以冬季的最低(38%—42%),夏季的最高(48%—62%)。
 
 ⑤ 相对温度、云量、雾日
 
 天长各月相对温度变化较小,秋、冬季温度较小,春、夏季温度较大,反映受季风的影响。天长多年平均总云量为6.0,年内云量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变化相似。天长雾日不多,多年平均27.6天,10—12月雾日较多。
 
 灾害性天气
 
 ★ 寒潮
 
 寒潮的降温标准: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10℃,极端最低气温≤5℃。按次标准,30年内,出现寒潮28次,年平均不到1次。寒潮频率大致是5年4遇。寒潮降温最大幅度为17.3℃(1993年2月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7.1℃(1969年2月5日),其次为-15℃(1966年12月28日)。寒潮降温持续时间一般为3天,最长为9天。“小雪”至“雨水”(11月下旬至2月中、?为最多。
 
 ★ 干旱和涝害
 
 天长市旱涝较多,夏旱 〉秋旱 〉春旱。天长45年中出现春旱7年,夏旱12年,秋旱9年,分别占18%、27%、20%,除22年无旱害外,有17年出现春旱、夏旱或秋旱,有3年同时出现夏旱和秋旱,2年同时出现春旱和夏旱,1年同时出现春旱和秋旱。涝害中,夏涝〉春涝〉秋涝。其中春涝9年,夏涝12年,秋涝6年,分别占20%、27%、13%,除24年无涝害外,有15年出现春涝、夏涝或秋涝,有3年同时出现春涝和夏涝,有2年同时出现夏涝和秋涝,有1年同时出现春涝和秋涝。旱害和涝害均未出现的有9年,占20%。旱涝灾害的频率大致是5年一遇。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属越。越退回江南,复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广陵、高邮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泗水国、广陵郡。三国时期,高邮、江都县废,本地属广陵县,仍隶广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邮县复立,本地仍为广陵、高邮二县地,隶广陵郡。
 
  南北朝时期,境内出现侨置郡县。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于石梁侨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县。萧梁时期,沛郡、沛县废,于石梁侨置泾州,领泾城(治石梁)、东阳二郡。侯景篡梁时一度改泾州为淮州。陈废泾州并泾城、东阳二郡,仍于石梁侨置沛郡,领沛县、横山县,隶徐州。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除属沛郡及沛县、泾州及泾城外,南北朝时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属高邮。
 
  隋文帝开皇初,石梁郡废。隋炀帝大业年间,将石梁县改为永福县。永福县废后,其地归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梁县,属方州。贞观元年(公元627),石梁县废,其地入六合。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开元十七年(公元729),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唐天复二年(公元902),杨行密建立吴国,天长属吴国范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吴亡,天长地方属南唐,设为建武军。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后周,天长(雄洲)一带在内。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至道二年(公元996)军废,复为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后,天长隶于淮南东路扬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为天长军。绍兴元年(公元1131)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次年仍为天长县,改属招信军,属淮南东路。后入金,绍定四年(公元1231)为南宋收复,仍属淮南东路招信军。
 
  元设天长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长属临濠府泗州。
 
  明设天长县。洪武二年(公元1369)属中书省直隶泗州,洪武四年属临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属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属凤阳府泗州。
 
  清设天长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属凤阳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生为直隶州。泗州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后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后属安徽??
  中华民国设天长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4月废泗州,民国3年6月划天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天长县直隶安徽?C窆?1年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民国27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民国33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6月29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同年7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仍称天长县。
 
  民国36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民国37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4月炳辉县划属皖北第一区专员公署(6月改属皖北区滁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本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撤区并乡,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资源优势
  天长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自古以来便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天长境内盛产稻、麦、油、棉,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商品油料基地县,年粮食产量达6亿公斤,生猪饲养量68万头,水产品总量5万吨以上。高邮湖大闸蟹、牧马湖野鸭被誉为“绿色珍品”。地下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优质矿泉水、铁矿石、花岗岩、白云石、陶土等,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其中420万吨的石油储量,经国家地质矿产部鉴定的含锶、偏硅酸、游离CO2型优质矿泉水储量在1亿吨以上,居全省之首,是从事饮料、酿造业最理想的地区之一。200多种中药材更是遍布全市乡镇。
 
经济发展
  农业:天长是农业大市,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油料基地,现有耕地面积100多万亩,盛产稻、麦、棉、油等农副产品,2005年粮食总产61.3万吨,比2004年下降2.8%,油料总产4.9万吨,下降15.1%,肉类总产量4.1万吨,水产品产量5.1万吨,植树总量320万株。
 
  工业:全市有1200多种工业产品,涉及电子、仪表、光电缆、医药、酿造、工程塑料、机械、玩具、服装等10多个行业,34个工业门类。其中,工程塑料、电视元件、柴油机缸盖以其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配套能力强,在全国同行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建成亿元企业6家,超千万元企业100多家;32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1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入库税金占全市工商税总额近60%,93家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工业和民营企业已在市级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产:天长第三产业较为发达,2005年随着苏果超市、天正商务、千秋步行街等大型购物消费场所的建成使用,服务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8亿元,增长16.6%,财政金融通过实施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形势良好。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2亿元,增长22.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6亿元,比上年初增加9.4亿元,贷款余额3.2亿元,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对外出口10078万美元,增长49.1%,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外贸出口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