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行政地图

慈利县概述

基本概况

慈利县总面积3481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零阳镇,邮编:427200。代码:430821。区号:0744。拼音:Cili Xian。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7%,其中山地面积340万亩,耕地面积57.12万亩;辖31个乡镇(包括7个土家族乡),67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7.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5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91万人,占总人口的61%。
  史籍记载,慈利素有“银澧金慈”之称——这喻示慈利物华元宝,富饶美丽。慈利建置已有2200余年,面积3480平方公里,人口68万。慈利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风景名胜张家界的重要一翼。

自然地理

慈利县地处东经110°27′-111°20′,北纬29°04′-29°41′。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中游。东北界石门县,东南接桃源县,西南与张家界市相接,西北与桑植县毗邻。县境东西最大距离72.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9公里。总面积3692.5平方公里。
  慈利县地处澧水中游,属湘西山区向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余脉在境内分为3支东西走向的山脉、澧、溇两水纵贯全境。蜿蜒于县西北部和中部。北支的高架界,海拔1409.8米,为县境最高峰。中支的宝峰山、马儿岭,南支的剪刀寺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澧水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县境,沿岸有河谷平原。最低处苗市镇界溪河边海拔75米。山河相间,构成三山两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山原为主,占总面积的64%。全县800米以上山峰278座,岩性组成主要是碳酸盐岩类,占总面积的54%。境内弧峰、峰丛、峰林、溶洞多。

历史沿革

慈利县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公元前221年,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沿用至今!
  慈利县历史悠久,建置已达2200多年。境域春秋末,周楚平王之孙白胜筑城于零水之畔,即白公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辖区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县。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更名零阳县,属陵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慈利县。属崇州。县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慈姑州,旋改为慈利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县,沿袭至今。县治汉至隋初设白公城,后几经迁徙,明万历未年迁至永泰街,即今城关镇。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农历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将大庸、桑植、慈利县划规辰沅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农历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仅存省、县两级,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县均属省直辖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农历甲戌年)11月24日,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等,领导红军二、六军团解放大庸县,建立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农历乙亥年)红军长征,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管辖慈利、大庸、桑植、临澧、石门、澧县等6个县,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农历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
  公元1949年至1988年(农历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县属常德专区管辖,1988年至1990年(农历已巳年至辛未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级市,辖慈利、桑植两县和永定、武陵源两区。

经济概况

2005年,慈利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旅游带动,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质量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行政区划

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
  CiliXian
  430821
  427200
  县人民政府驻零阳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慈利县辖13个镇、11个乡、7个民族乡。